文章專區

2023-10-01人類終於實現室溫超導體之夢?常溫常壓超導體LK-99 646 期

Author 作者 王立民/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超導物理、高溫超導電子元件等。
(本篇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Take Home Message
•今(2023)年7月27日,韓國研究團隊宣稱他們發現一種在常溫常壓下能產生超導體性質的材料「LK-99」。
•筆者團隊在實驗室中合成了LK-99樣品,並觀察到此樣品在常溫時呈現出抗磁性性質,但不具有超導體的完全抗磁特性。
•LK-99樣品具有半導體的導電特性,在390K也有電阻急遽下降的變化,但應為樣品內含的硫化亞銅所致,因此僅可被視為一種具抗磁性半導體材料。

 
一直以來,實現「室溫超導體」就是人類的夢想。今(2023)年7月27日,來自韓國的研究團隊宣稱發現一種在常溫常壓下能產生超導體性質的材料「LK-99」,隨即引起全世界的振奮與轟動。此外,在理論計算上也顯示LK-99在適當的摻雜與晶格排列下,具有表現超導性的可能。
 
幾天後,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NL)的研究員格里芬(Sinéad Griffin)也指出,透過超級電腦的計算模擬顯示,當銅原子(copper, Cu)滲透到晶格中的路徑處於適當的條件和位置⸺特別是取代某一個鉛原子(lead, Pb)的特殊位置時⸺它們就能夠具有超導的共同特徵。這是首篇證實LK-99理論上可行的論文,更帶動了能源科技公司美國超導體(American Superconductor Corporation, AMSC)的股價在收盤前暴漲。緊接著其他以密度泛函理論(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計算LK-99的能帶結構也被提出,作者們普遍認為銅的摻雜引起了「從絕緣體到導體」的轉變,並大膽推斷LK-99可能具有超導特性。然而,各國間許多以實驗工作為主的研究團隊試圖復現韓國研究團隊LK-99的結果,卻未能證實LK-99是室溫超導體,國際團隊的實驗均顯示它僅是具抗磁性的半導體材料。在各國紛紛設法復刻韓國團隊的研究時,筆者實驗室也立刻緊鑼密鼓加入,期望驗證這項被宣稱為「世紀大發現」的研究真實性。
 

超導的「迷」與「謎」

為了解這次室溫超導的真相,我們不得不先從現今超導的研究開始談起。超導迷人之處不僅在於學術上的奇妙物理相變化,更在實際應用中展現出它獨特的性質⸺零電阻與完全抗磁性。這幾項特質在電力傳輸、交通、軍事、能源、量子科技等領域中,都具有相當多的應用價值。然而自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歐尼斯(Heike Onnes)發現「汞」(mercury, Hg)在4.2K(Kelvin,克耳文)的溫度下會呈現超導特性,成為第一個超導材料以來,歷經75年人們發現的最高超導溫度僅有23K的鈮鍺化合物(niobium–germanium)。
 
1986年,瑞士物理學家米勒(Karl Alexander Müller)及德國物理學家比得諾茲(Johannes Georg Bednor)發現銅氧化合物超導體(又稱高溫超導體),並於198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同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吳茂昆與朱經武也發現超導溫度約90K的釔鋇銅氧(YBCO)超導體,它的超導溫度已突破應用液態氮77K的溫度障壘。而迄今為止,常壓下超導溫度最高的是在1993年發現的汞鋇鈣銅氧(HBCCO)超導體,約為135K。

在理論的發展上,1957年三位美國物理學家施里弗(John Schrieffer)、巴丁(John Bardeen)、古柏(Leon Cooper)提出BCS理論(Bardeen–Cooper–Schrieffer theory, BCS theory),解釋了出現於1986年以前的「低溫超導體」(或稱傳統超導體)的超導行為,例如同位素效應。然而公認能解釋高溫超導性的理論仍付之闕如,BCS理論預期的超導上限溫度僅40K左右。
 
多年來,人們也嘗試提高超導溫度,常用的手法是利用高壓,如在百萬大氣壓下一些含氫化合物將呈現近室溫的超導性,但這些方法其實對超導的理論或實驗研究不具任何意義。因為根據基本理論,當外加壓力無限大時,超導臨界溫度(Tc)當然可以無限提高。所以具有重大意義的室溫超導,必須是在常壓下出現超導特性的材料,這也是韓國團隊宣稱LK-99為常溫常壓超導對科學界帶來震撼的原因。
 

如何檢驗材料的超導特性?

如前所述,超導具有零電阻與完全抗磁的特性,因此一項材料超導特性的驗證基本上需經由電阻與磁性的量測來確認(若加上比熱量測則會更完整)。以筆者實驗室裡用磁控濺鍍技術所成長的高溫超導YBCO薄膜為例,圖一(a)為量測此材料電阻率(ρ)比值隨溫度(ρ/ρ100 K - T)變化的關係(以100K為基準),可以看到當溫度降至大約88K時,YBCO薄膜的電阻急速下降至近零電阻(儀表偵測極限)狀態。而在磁性的量測,則利用超導量子干涉磁量儀(SQUID magnetometer)量測YBCO薄膜在零磁冷卻(zero-field cooling, ZFC)與磁冷卻(field-cooling, FC)下的磁化強度(magnetization, M)隨溫度變化的關係。之所以需量測ZFC與FC曲線,是為了確認超導的磁通釘扎(magnetic flux pinning)效應,也就是磁力線在超導體內部低位能區的束縛狀態(可由FC曲線觀察此現象),而此效應也是所謂「第二類超導體」〔註〕的特徵之一。

 

圖一
YBCO薄膜電阻率的比值(a)與磁化率(b)隨溫度變化的關係。當溫度降至大約88 K時,YBCO薄膜的電阻急速下降至近零電阻狀態。

 

〔註〕在超導狀態下,第一類超導體在超導臨界磁場(Hc)以下時呈現完全抗磁狀態(邁斯納效應,Meissner effect)。第二類超導體則呈現兩個臨界磁場:下臨界磁場(Hc1)與上臨界磁場(Hc2),磁場在小於Hc1下為完全抗磁性的狀態;磁場介於Hc1與Hc2之間時,部分磁力線可以進入超導體內部,呈現非完全抗磁性的混合態。

 
另外,若材料本身為完全無雜質存在的「百分之百超導體」,則它的磁化率(χ,定義為M/HH為外加磁場強度)在ZFC低溫下則是完美的-1值(為超導體的邁斯納效應)。相對地若材料本身只含有部分超導材料,混合了某些非超導材料,則χ雖仍為負值但卻會小於1,且對應材料中超導成分所占的體積比率。因此透過磁性ZFC、FC的量測可以精確地定性與定量一項材料的超導特性。如圖一(b)所示,此為量測YBCO薄膜在外加磁場5Oe(oersted,奧斯特)下ZFC、FC磁化率χ隨溫度變化的關係。圖中可以看到YBCO薄膜在低溫2K下ZFC的χ值為-1,顯示它完美的抗磁性,且ZFC與FC曲線分離也顯示樣品中存在著磁通釘扎效應。
 
另一種大家熟知、直觀的超導現象即為磁浮實驗。圖一(a)左上角的照片便是利用筆者實驗室自行成長的大塊YBCO單晶(黑色),在液態氮冷卻下的磁浮實驗照片。圖中可清楚看到磁鐵飄浮於YBCO晶體上方,但此處需強調的是⸺一項材料並不是具磁浮現象就可斷言為超導體,例如因具有高抗磁性而可產生磁浮現象的熱解碳(pyrolytic carbon),就是一種具磁浮現象但並非超導體的例子。因此,超導特性的檢驗仍須以嚴謹的電性與磁性測量為檢驗標準。
 

驗證 LK-99是否為超導體

依據韓國團隊在論文中揭露的LK-99(化學成分為Pb9Cu(PO4)6O)合成方法,此材料的技術門檻不高,從原料到成品僅需數天即可完成。首先根據文獻,我們合成的LK-99樣品外觀與顏色與其他團隊結果無異(圖二右上角),圖二為合成LK-99樣品的X光繞射圖(X-ray diffractometer, XRD)。此結果同樣與韓國等團隊所呈現的結果差異不大,均顯示其中的成分組成並非單純化合物,尤其是其中出現銅-硫化合物的「雜相」,意味著在對LK-99的特性量測與下定論時需格外小心。

 

圖二
筆者實驗室合成的LK-99樣品外觀(右上)。LK-99樣品的X光繞射圖與韓國等團隊所呈現的結果差異不大,均顯示其中的成分組成並非單純化合物,尤其是在合成方法中出現副產物硫化亞銅(Cu2S)的「雜相」。

 
圖三(a)為筆者實驗室合成的LK-99樣品在外加磁場200 Oe下的磁化強度量測結果,顯示LK-99在室溫(約300 K)下具抗磁性,但換算磁化率則極低,約為10-4左右。我們觀察到LK-99的ZFC、FC 與韓國研究團隊公開的數據類似,也觀察到類似第二類超導體ZFC與FC曲線的分離,但這可能是因樣品中存在著具有磁通釘扎效應的雜質,才會造成它在低溫(10 K)以下呈現磁矩反轉成大於零的順磁性。圖三(b)則為筆者實驗室製作的LK-99樣品電阻率隨溫度變化的關係圖,樣品在常溫以下呈現半導體的導電行為,特別是在溫度約390 K觀察到電阻急遽降低的情形,類似韓國團隊宣稱的在約378 K出現超導零電阻現象。然而, 已有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的實驗結果表明,此超導現象可能是由於合成方法產生的副產物硫化亞銅所引起,硫化亞銅已知會在377 K出現結構相轉變並伴隨電阻急遽下降。而LK-99樣品在以能量色散光譜(energy-dispersive-spectroscopy)元素分析後也能觀察到硫元素的存在,與X光繞射的結果吻合。因此,我們在實驗室中觀察到LK-99樣品在溫度約390 K時電阻急遽降低的現象,推論應為硫化亞銅所致,與超導無關。

 

圖三
樣品在常溫以下呈現半導體的導電行為,特別是在溫度約390K附近觀察到電阻急遽降低的情形。但此超導現象可能是由於合成方法產生的硫化亞銅所引起,與超導無關。(a)LK-99樣品在外加磁場 200 Oe 下的磁化強度量測結果,顯示LK-99在室溫下具抗磁性,但換算磁化率則極低。(b)LK-99樣品電阻率隨溫度變化的關係圖。

 

並非室溫超導體的LK-99

根據韓國團隊所發表的合成方法,我們複製出室溫超導LK-99樣品。在磁性測量部分,顯示LK-99在室溫為抗磁性物質,但不具超導的完全抗磁特性。電性測量則顯示LK-99具有半導體導電特性,在390 K也有電阻急遽下降的變化,但應為樣品內含的硫化亞銅所致,與超導零電阻行為無關。因此,LK-99僅可被視為一種抗磁性半導體材料,此結論與許多國際團隊的結果一致。在今年8月中旬,知名期刊《自然》(Nature)甚至刊出一篇文章直指「LK-99不是超導體」。
 
LK-99的認證實驗仍有待各國(包含韓國國內)其他團隊持續進行,尋找室溫超導之路仍然漫長。
 

感謝臺灣大學及國科會在研究資源的支持,以及中興大學物理系教授吳秋賢、東海大學物理系教授王昌仁及時找到元素磷,使復現實驗得以立刻進行。也感謝實驗室團員的努力,使實驗室得以早日揭露LK-99真相,相關結果將整理以期刊正式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