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10-01以科技協助保育 避免石虎路殺的「路殺預警系統」 646 期

Author 作者 蔣雅郁/臺灣大學機械系副教授。 名下六隻貓、四隻狗,還 有數目不定的蟑螂流竄在 生活中。

Take Home Message
•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在 2011 年成立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邀請公民科學家回報野生動物路殺事件,作為改善動物路死狀況及環境教育的資料庫。
• 為了減少石虎路殺事件,蔣雅郁團隊設計「路殺預警系統」,製造車輛與石虎在相遇前之前的時間差,以避免路殺。
• 此系統以 AI 感測石虎、鼬獾、白鼻心等目標,在牠們靠近道路時給予聲光刺激,暫時降低牠們靠近道路的意願,已成功阻止多次路殺。


在臺灣這座生態資源豐富的島嶼上,人類和野生動植物共享有限的生存空間。隨著都市的開發及人口密度增長,愈發密集的道路切割了動物的原生棲地,使牠們不得不來回穿梭在人類的住家、商店、工業區間覓食、求偶或遷徙。於是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愈來愈頻繁,首當其衝的就是原本居住在淺山地帶、生活範圍與人類經濟活動高度重疊的中小型哺乳動物,例如白鼻心(Pagumalarvata taivana)、 鼬獾(Melogale moschatasubaurantiaca),還有宛如動物明星般數度造成社會熱議的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石虎不但是臺灣特有種,更是具指標性的「保護傘物種」(umbrella species)⸺若能滿足石虎的生存環境需求,則該環境也能滿足其他許多物種的需要。換言之,只要石虎的保育工作得當,維護原生物種的生物多樣性就不再只是夢想。


如何減少石虎路殺事件?

儘管農業部(舊稱為農業委員會)早在 2008 年就將石虎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但石虎的路殺事件仍未見減少。2011 年,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舊稱為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發起公民科學計畫,並成立了「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TaiwanRoadkill Observation Network, TaiRON,又稱路殺社),請各地民眾回報他們目擊的路殺事件,作為改善動物路死狀況及環境教育的資料庫。截至去(2022)年底,路殺社公布的石虎路殺資料為 131筆,以苗栗的 88 筆為首,而後依序為南投 25 筆、臺中 14 筆及彰化 4 筆,全都發生在中臺灣的淺山地區,對比現今僅存 500 隻左右的石虎族群來看,是不容忽視的數字。

過去的保育工作多著重於棲地環境與生態習性的調查,對於偶然發生的路殺事件缺乏積極性的配套辦法。目前可被歸類為路殺防治的措施包含建造生態廊道或動物通道,提供動物由道路以外的路徑通行,或架設圍網以引導動物走向前述通道、避免動物走上路面等。但這些做法皆高度受制於地形,並非每條靠近馬路的獸徑都能裝設,因此主要的措施還是在路殺熱點路段設立警告號誌、提醒駕駛人減速,或對一般用路人進行車輛安全宣導。雖然這些靜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路殺問題,但效果仍相當有限。


石虎可能出沒地帶道路旁的警示牌。(作者提供)

 

建造「路殺預警系統」

有沒有更有效的做法可以減少石虎的路殺事件呢?筆者在閱讀多篇路殺相關報導後,歸納出事件特性,並做出以下假設:路殺的主因是駕駛人車速過快,或是行進中的駕駛人/動物因視線被道路旁的物體遮蔽,而未能及時看見對方,導致反應時間不足、無法閃避,所以只要在雙方相遇前減緩車速、製造出時間差,就能避免路殺。

因此,筆者與當時指導的大三學生基於工程科技的概念,設計出一套簡單但有效的「低成本車流車速量測系統與緩速預警平臺」,包含開放原始碼的單晶片微控制器連接雷射與感測器收發裝置,可統計路殺熱點的車流與車速,作為未來預先判斷路殺熱點的重點背景資料,更是後來「路殺預警系統」的雛形。由於這些設備在運用上都需要架設於道路周邊,所以我們也與全臺所有公路的主責單位交通部公路總局合作,逐步形成「中部友善道路改善計畫」,希望為中部淺山地區野生動物的交通安全盡一分心力。……【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