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08-15智慧城市、飛天汽車都將實現?科技進步下的未來世界 500 期

Author 作者 凱文.凱利(Kevin Kelly);大野和基(Kazumoto Ohno);服部桂(Katsura Hattori)

自駕車將在二○四○年以後成為主流

將來在矽谷,自動駕駛會站在交通的未來的最前線吧?只不過,沒有駕駛、完全自行自動駕駛汽車能夠被製造而出,至少還要十年吧?比起預期的時間還長,分階段發展。首先在高速公路設置專用道路,從長程運輸卡車的自動駕駛開始運用。接著在停車場自動停車功能會被運用。接下來在街上,設置尤其為自動駕駛專用指定路線,順序是這樣。

 
不過達到這個階段之前,有許多應該做的事情。除了將人類搭乘的汽車變更為無人駕駛車,整體的基礎建設也必須改變。道路標誌、交通訊號也要變更,必須建構自動駕駛車專用的基礎建設。以往都是為了人類而精心設置的基礎建設,不過自動駕駛車無法行駛在這種道路上。
 
尤其在一開始,必須讓兩種方法並行。比起排除人類,只讓自動駕駛車輛通行,讓兩種方式混合在一起較困難。而不僅變更車輛,連所有的標示、習慣、行人的應對都改變,得花上好幾十年吧?

 
同時有人類與機器人兩種駕駛,機器人做事保守,人類衝過頭,彼此相互競爭優劣。因此不僅讓車子自動駕駛,我們必須解決在這之上的許許多多問題。譬如,像開車禮儀欠佳的波士頓之類的城市中,要再過二十五年,自動駕駛車才會占大多數吧。
 
最大的阻礙,就是兩種駕駛(自駕車與人類駕駛)混合上路的情況。變成這種情況時,百分之九十九的安全性無法令人滿足,被要求的是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以及好幾個九並列的精度。克服最後的極小數點部分是最困難的地方。達成百分之九十八還很簡單,剩餘的百分之二就很困難了。道路的整備或暗巷等處,在最後的部分是最困難的。
 
而且自駕車塞住的話,也無法離開原處,我們必須對這種狀況事先有所準備才行。明明塞在車陣中,假如車輛本身卻陷入無法做決定的狀況,你也會立刻火冒三丈呢。人類連這種例外的小狀況都無法忍受。要把完成度的水準從這種地方拉高非常費時,這種地方就是問題所在。

 

智慧城市會實現嗎 

杜拜在進行智慧城市計畫,那裡引入自動駕駛和全電力住宅非常容易。往這種方向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呢。之後就是該如何實踐,如何順利運用的問題了。
 
雖然只是閒聊,最近像智慧型住宅、智慧城市、智慧手錶等,在許多事物前面加上了「智慧」,不過我在想,用可控(hackable,指使用者能夠操控)這個詞彙取代怎麼樣呢。把「智慧○○」這種詞彙全部替換成「可控○○」是可能的。若替換成可控城市的話,就會對於現在裝設的監視攝影機或駭入浮現疑問。這種東西本身有社會成本,會因此阻礙普及。
 
智慧城市理論上是非常精彩的構想,不過等回過神時,這座都市就布滿了監視器,以車子為首的一切物品都會受到追蹤。這種都市無法令人喜歡呢。你一走在街上,就會被所有的監視攝影機追蹤喔。
 
倘若在十年前,這種情況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不過現在反對的意見占了一大半吧。確實以科技而言這是可能的,不過支付的代價就是時常被追蹤。
 
順道一提,我說的鏡像世界,也是可能用擴增實境追蹤的世界呢。這正是虛擬的智慧城市本身。是否能夠說服人們這是個好東西,是個問題。人人視為問題的,是自己的資料被城市、政府或Google保管在某處。
 
美國人比起政府,有更信任企業的傾向。日後,社會基礎建設,或者社會倫理、習慣方面的問題,比起技術層面可否實行,還更加重大。智慧住宅亦然。每個人都討厭自己的行動受到監視吧。最近,Amazon的Alexa(智慧型喇叭)隨時都能聽見家中的聲音,這點就受到反彈了。
 
這麼一來,資料或情報共享、被追蹤等問題,就必須由所有人好好討論一番。不過依現在的狀態,不會有結論吧。唯一能說的,就是對於這個議題,如果只有科技的問題就能夠更早解決,不過為了避免獲得利益後產生了負面利益,要視為社會性問題處理,得花費一番時間。
 
其中,也有人的意見是,應該全部撤除這種監視攝影機,才不需要智慧住宅或智慧城市。不過實際上無法這麼做,會設置更多攝影機、進行更多追蹤。這種問題,只能倚靠更優秀的科技解決了。
 
而且,Google還有「聯合學習」或「差分隱私」等系統。這並非透過智慧型手機或智慧眼鏡等各個裝置收集每個人的資料,而是僅運用人工智慧分析收集到的結果的方法。將裝置端末用人工智慧做處理,只收集分析結果,可幫助消除個資疑慮的科技。這是我所思考的,智慧城市或智慧住宅等智慧世界中面臨的問題,不走回頭路或也不停止,而是用更好的科技解決的例子。

 

智慧公司實驗

另外,如Google這種擁有廣大腹地的企業,也能夠引入如智慧城市般的運作吧。在寬廣的場所建立好幾棟大樓,可以合法監視員工。我認為這種發展的方向是有可能的。
 
員工知道自己被監控,公司能夠合法監視員工分配時間的方法,或者行蹤。不過,員工當然認同這種作法,而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也得滿意、舒適地工作才行。
 
對於許多員工而言,一整天被攝影機監視、評估,感覺依然不好吧。縱使為了提升效率或生產力,監控員工也有道理,不過針對員工做這件事情,又不好說了。
 
因此,如果雇主不具有正當的理由,就無法實現,而這種嘗試或許是良好的試金石。畢竟假如不謹慎進行,員工就會排斥這種作法而辭掉工作呢。
 
我本身,也和前《連線》編輯的友人格雷.沃爾夫共同創立社群「Quanti-ed Self」,用Google等實施、讓工程師工作效率更佳的調查監控實驗。不過實際上員工對這一類的嘗試並不熱心,監控有減少的傾向。雖然我認為智慧城市會實現,不過得到居民和社會幫助,還需要一些時間。
 
實現智慧城市,必須擬定許多新的法律。美國現在,由攝影機辨識人臉的人臉辨識科技引發了問題。
 
我以前前往中國時,許多公司都沒有配給保全上的員工證。他們不用員工證,以人臉辨識取代。在野外動物園,入場時也不用票券,而是掃描顧客的臉孔。在中國,人臉辨識取代了票券和員工證。
 
不過美國對人臉辨識有所抗拒,警察運用從Facebook等製作的人臉辨識軟體,飽受批評。這也是科技的性能與人類反應完全不同的一種例子。
 
人類還要一段時間,才願意接納這種功能吧。如果可從中獲利,或許就願意接受,不過在這之前必須促膝長談。而且法律上必須明確指出哪種資訊可供使用,哪種資訊不可,而且很費時,因此法律留到最後再討論即可。
 
在中國,為了逮捕罪犯會用到這種技術,可說這方面是優點。為了迴避危險,也需要妥協呢。整個社會都要參與對話。即使制定了法律,人類為所欲為的話,法律就起不了作用了呢。因此以今後十年內,要一直談論同樣的話題。

 

飛天汽車打造的未來

 我的義理兒子做出飛天汽車最初的原型。在車身周圍裝上八個螺旋槳,改變角度也能往垂直方向旋轉,雖然比不上飛機的速度,卻能夠飛行。實際的模樣,基本上是在車體裝上螺旋槳,如無人機般的模樣,也裝設了小型翅膀,以便在離地後滑行。他的公司已經販賣這種「飛天汽車」了。
 
不過,飛天汽車的飛行距離和可駕駛的地區依然有限。有規範限制,也並非能夠飛到任何地方,因此第一位購買的人,是為了在牧場這種占地寬廣的私有地中移動。再加上極為昂貴,且數量也有限。手機在最初推出時也是這種情況呢。最初的模型體積大且昂貴。不過每年價格都往下調,現在成為任何人都能夠負擔的產品。
 
也有人想像飛天汽車占據了天空的時代,但是不可能這樣吧?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噪音。噪音會給附近的住家帶來困擾呢。加上離地時得在地面上滑行,因此非常危險,安全性會被質疑。因此,一開始只能在有限的場合中駕駛,無法拿來通勤之類的,這種狀態會持續三十年。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飛行的高度吧。飛行汽車技術上飛行的高度不限,不過超過某個高度,就會受到聯邦航空局的規範。考量飛機航路,也沒辦法飛得太高。由於噪音很大聲,因此附近的居民應該希望不要飛得太低。
 
這種時候,我想到的是特別的運用方法。作為緊急搬運用的直升機,或特別的高速貨物運輸,可另外打造一個起降場供人使用。由於一開始就無法在一般道路上降落,因此最初的離地要在指定的特別場所執行。因此拿來使用的,僅限於大型牧場、設施或工廠。
 
這麼一來,暫時主要由企業或公共使用,而在私人用途上,除了大富豪以外都不會有人駕駛吧。許多開發者都思考作為計程車的運用。在附近指定的場所搭乘,經由特別指定的路線前往都市。不是由自己駕駛,大概是自動駕駛的模式吧。比起自己擁有一輛,基本上以租借的情況較常見。
 

無人機愈來愈多人使用

另一方面,小型無人機已經飛翔了呢。Amazon說預計用在送貨上。我不曉得這種用途是否會成為普遍的用途,不過無人機一定會被運用。
 
在盧安達,無人機被運用在藥品的配送上。由於有些場所沒有道路,或者道路沒有修繕,因此這麼做,能有效果地迅速且確實送達醫療用品或有價值的物品。由於我們的國家道路都有好好整修,因此日常上不需要這種運用,不過也有這種用途。
 
我想說的另一件事,就是再經過二十五年或三十年左右,商用的航空機或許也會改為自動駕駛。我們也可以認為,沒有機長的客機,某個意義而言是無人機的擴充版吧。而一開始會運用在貨機,而沒有機長、大型的客機會定期航行吧?
 
我認為總有一天,會實現把小型無人機當作客機使用。要說為什麼,因為客機最高的成本是機長等人事費用。已經有客機實際裝設人工智慧,把人工智慧運用在航空的例子了。人類的機長只是以防萬一而搭乘罷了。離地、著地時已經交由人工智慧控制,沒有空中服務員對飛行並沒有造成多大的阻礙。
 
這麼一來,也要提到不需要機長或自動駕駛的卡車司機的話題了。不過在超長距離的貨運卡車中,就算是自動駕駛的車子,人類也會搭乘。
 
譬如,進入波士頓等這類車水馬龍的都市裡,或許就需要由人類駕駛。搭乘的人待在開著空調的室內,除了需要開車時,其他時間能夠做寫程式等其他工作。這是某種兼任工作,雖然沒在開車,不過在做其他工作,就像緊急情況時會召回醫師之類的工作方法。
 
因此,計程車駕駛平時在做其他工作,或者機長平時都做飛行以外的工作,只在有必要時駕駛,會有這種轉換時間。
 
每天待在車內移動一小時,假如這種時候不用開車,那麼在這段期間該做什麼,就得好好思考呢。戴上護目鏡到另一個世界遊玩之類的,或者戴上智慧眼鏡能看見所有畫面,只要運用虛擬實境或擴增實境,待在車內也能夠做些事情吧。
 
在我的預測中,比起居家環境,車子內會備齊更高速的通訊環境。出門在外時擁有5G的環境,因為機器人駕駛時會大量用到頻寬。
 

書 名|5000天後的世界:繼網際網路、iPhone、社群網站之後,全球科技趨勢大師KK的未來預測
作 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大野和基(Kazumoto Ohno)、服部桂(Katsura Hattori)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月

趨勢思想家Kevin Kelly的未來思考術 繼《必然》與《科技想要什麼?》,最重要的未來說明書
 
2020年,日本科技記者大野和基和服部桂訪問全球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K)對於下一個5000天後的想法,整理成這本科技預測指南。KK預測人工智慧、擴增實境、加密貨幣將成為未來引領潮流的關鍵,糧食、交通、金融、能源與教育等領域也將迎來革命性的變動。這些趨勢更將引起地緣政治上,經濟中心的偏移:引領下一個5000天的不會是GAFA(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這些科技巨頭,更可能是來自亞洲的新勢力。除此之外,在接下來的5000個日子中,將比起過去5000天發生更大的變化。而且這些變化大多將不會發生在物理層面,而是人際關係、工作型態與地緣政治等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