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 精選好讀
文章專區
2023-07-19數位科技如何解構市場、衝擊傳統產業的發展?《數位浪潮》
499 期
Author 作者
史欽泰/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講座教授、前工研院院長;趙政岷/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董事長
科技加速器驅動未來
史欽泰/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講座教授、前工研院院長
前端科技的研發,一是方便人類解決問題,二是用於高科技戰爭、擊敗對手。雖然戰爭也是驅動科技非常前端的誘因,但大部分是與影響人類生活較有關係。如核子武器發明,對人類毀滅性極大,會危害人類和平的生活,因此規範限制使用。而今日數位發展的影響(如AI人工智慧),還沒到毀滅性的疑慮產生,如果沒有毀滅性問題,將不斷發展被利用。
數位行動 改變生活模式
藉由全球化發展,科技與文明連 人類、區域關係頻繁密切,原本已加速發展的數位科技,在中美兩強關係惡化、疫情加劇時,數位應用發展更跳躍式成長。兩強為贏得科技戰領先,各自發展出一套數位系統相競合,更在疫情封鎖無法正常接觸下,透過數位行動方式產生新型態的工作、聯繫與購物商機。
然通訊科技發生於數位網路之前,從原本的定點通訊到手機行動,通訊不再受時間與地點影響,人與人距離經由手機通訊連結一起。現今的物聯網發展,更將人與物全部串連,真正的改變正在加速。當提到科技研究發展時,沒想過科技會用在那裡,都是依照人類生活基本需求及市場導向前進。數位行動發展也不斷演進,從2G到5G,再到雲端科技,這些科技發展都是物聯網開發很重要的進程。
科技驅動的野心與力量
一九六○年代美國學校就開始研究自駕車,利用大型電腦運算讓無人驅動車運行,當時的研究還很陽春,在車子後方接上大管子再接到大電腦房,傳輸距離限制車子不能走太遠,透過電腦運算讓車子起動,但走得很慢,每一步要算非常多次,並來回傳送運算資料,經由判讀下指令,光來回傳送資料就要2分鐘,當年機器人走路都像老頭子跺步。時過境遷,今日自駕車到處在路上跑,可人類仍對自駕技術不放心,有太多因素還需計算,如背景、光線等,都需再加強。
另外,醫療科技進步也非常快,這時代對身體結構了解絕對比上一代多,尤其上年紀都會感受醫療科技進步對人類的重要性。如看骨科時,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幾乎把每一寸神經是否受擠壓都看很清楚,如果將來人類大腦思考也都可看得很清楚時,到底會被拿來做什麼用?不只是人腦結構,連存在大腦裡的記憶,都能透過科技得知,會是什麼心情?科技進展不斷往前發生,無論是科學家的好奇、好勝,或工程師想要實際解決問題,又或者是野心家想要去統治別人,都是科技驅動的力量。
產業解構 商業模式須要改變
二○一九年至今,發生很多巨大變化,先是中美關係改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競合,過去經濟發展仰賴全球化所賜,原本相信經濟學家提倡的全球化與自由經濟最好,把資源有效利用、提升競爭力,但中美競爭開始後,又新冠疫情爆發封城、斷鏈等,全球化浪潮明顯改變。大部分產品組合製造物料還是需要靠外國輸入,當供應鏈斷鏈,人流、物流皆受到影響,也無法得知供應鏈順序如何重整。其次為科技主導權競爭,原先科技發展,因人工智慧演進,數據被充份利用,社會與經濟結構跟著改變,數位數據變成新的能源、物資。原本工業革命的社會衝突就已存在,至今產業開始解構,如Uber新興產業打亂市場管理次序,Amazon線上商店發展,讓傳統書店、唱片行面臨倒閉,數位時代新興產業正在解構市場原有商業模式,才短短二十年間,產業就已差不多變調,與過去經驗完全不同,如一台電動車把汽車之都─底特律徹底摧毀,底特律幾乎變成廢墟。所以產業完全改變,商業模式當然要變,就像現在如果不會上網可能就會餓死。
數位化 讓工作與生活分不開
危機是數位轉型關鍵,疫情將所有不同領域的科技加速整合。台灣SARS經驗,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加強境管防疫、強制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得以有效控制。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安全健康,當人類行為改變,產業也會跟著轉變。同樣疫情影響,過去認知工作是要到工廠或公司,疫情後已然不同,打卡在數位時代意義已經不大。網路技術發展至今日,生活跟工作已慢慢分不開,員工在工作時會順便訂午餐,也可以利用視訊在家工作,原本家庭必須提供的功能,如生活、工作、學習、休閒,通通在家裡面發生,但網路變成基礎建設後,家庭人員生活也隨之變調。再者,製造方式自動化、數位化,無論開發新產品或是原產品生產,因供應鏈裂解,令整個市場需求也快速因應改變。服務業也一樣,因顧客不上門,無論什麼生意都要上網行銷,顧客不上門後,甚至要有到家服務的概念,新模式、新產品的開發是數位時代所必須。然過去科技早已存在,全球數位化生活已是無可避免,數位行動與人工智慧時代,因疫情而提早來到。
社群傳播中知的選擇與限制
趙政岷/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董事長
運用略奪行為價值 與再投資循環
一九九八年Google成立提供線上搜尋平台,實踐資訊解放的民主力量。對廣告排斥的Google不斷增加服務時,成為廣大新人類行為領域的中間媒介,每一筆搜尋指令都將產生大量數據,在數據不斷交換的系統裡,借助data mining搜尋辭彙數量、樣式,對使用者做行為分析,提升服務品質,經系統演算再把分析行為數據不斷循環交替、交叉分析,提升更精準服務品質。二○○○年網路泡沫衝擊下,Google面臨大轉折,將過去「數據廢氣」(data exhaust),看似不必要的資料,將用戶互動數據搜集分析賣給廠商,再利用系統與用戶互動產生副產品,使其改善服務或創造消費者新體驗。之後Google開始推出關鍵字提供分眾、分類販售廣告,對廠商尋找目標客戶也發揮效用。
在資料數據轉換過程中,最大的改變是循環,祖博夫所稱之行為價值再投資循環。數據轉換行為、來回修正改善循環。在循環運作中的數據廢氣,後來發現是最有價值,透過監控收益對未來行為市場做預測,並預測產品的提供,是數位時代全新生產手段,修出另一個棧道轉換產生很大的利潤。監控資本主義不是批判科技而是資本家,資本家掌握後面一大段並不知道的數據轉換,人類行為剩餘所產生的數據廢氣變成最大財富,而財富被資本家拿走。
引導的場域 操縱的行為
監控資本主義的真實案例─寶可夢遊戲(Pokemon Go),寶可夢遊戲出版後,入侵日常生活,有民眾遭闖入按門鈴四次,都是要到後院抓寶可夢的陌生人,來人甚至說「你後院裡有一隻寶可夢,那是我們的!我們可以到後面去抓?」。新北市也曾辦過寶可夢大會,帶動觀光、旅遊,只要在燈會放幾隻稀有寶可夢,大家都會去抓;台北街頭也有突然出現一群人,不是群眾運動是抓寶可夢。寶可夢遊戲發明,原是利用科技引導小孩到戶外活動,但現在寶可夢遊戲為誰服務?因為可以聚集人潮,遊戲帶來人流,卻改變人類行為,資本家與商人可利用數據,引導人類要去的場域,而不是人類自由意志下想前往的所在地。
祖克柏二○○七年五月推出臉書改變很多人行為。現在抖音也是,導致美國為什麼要去管制。韓國團體防彈少年(BTS)有二千萬粉絲,發動去川普的造勢大會,登記後不要去就少很多人,抖音也有類似情況,甚至影響你人民行使投票權的選擇。如果臉書可以操縱情緒、策動投票,那還有什麼做不到?臉書全世界有二十億使用者,影響之大該如何限制資料量使用,全球目前尚沒有完善機制、管制。機器會成為天才和專家的助力嗎?還是說,會反過來被聰明的機器奴役?監控資本主義就是在談論這樣的狀況。
(Photo by camilo jimenez on Unsplash)
監控資本主義豢養的人類行為
監控資本主義與過去的資本主義不同,監控資本主義的資本者享有知識和自由度極大的特權,無視消費者和生產者長期存在的有機互惠,所以消費者不是受益者。消費者提供資料、失去自主性的按讚,就會像蜜蜂在蜂巢裡豢養被監控,有可預測的集體秩序。祖博夫更提出警訊,蜂巢是被設計好的。
數位革命至今約二十年,監控資本主義如滾雪球般,侵入網路世界搜集使用者的行為剩餘,導致實體世界、日常生活、身體與自我的侵蝕,也改變人類過去行為。監控資本主義是一種新經濟秩序、寄生式的經濟邏輯,當機器控制成為社會運動,人權會必遭受剝(Photo by camilo jimenez on Unsplash) 奪。數位使用已經離不開生活,人被機器哄騙後,就被機器控制,人類原有的經驗漸漸消失、遺忘;就像閱讀能力,現在只願意看二百字、二千字的文章內容,已沒有能力再看二百頁的書,不覺察下被榨乾、腐蝕的文明進程。現代人每天滑手機的時間比看書時間多,是身為一個出版人的感嘆!
公眾媒體到自媒體 都應客觀描述現象
從事媒體業三十年經歷,過去媒體講求真實權、選擇權、自由權,為呈現真相的媒體報導而奪鬥、為公平正義權衡掙扎、為讀者及服務大眾。嚴謹而中立報導,認為媒體是公器。反觀現今媒體,是為讀者、媒體、資本家、又或者是主政者?媒體現在可明目張膽順從老闆做新聞或為業主提供新聞。過去解讀新聞真實有三個條件:資訊有沒有障礙、時間有沒有落差、處理過程有沒有聽錯、認錯或意識型態,如今新聞真實已備受置疑,數位新聞傳播又快速即時,導致受眾誤判,如果流於意識形態就影響深遠。
更惶論的是如何從多元面看平衡報導,網路世界中網紅當道,社群媒體變成大眾媒體,大眾媒體也逐漸被社群媒體同化,受眾在接收推播,也只方便選擇愛看的網紅影片。點閱率也就等於成交率,造就現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快速取得融資與獲利,但爆紅也爆落。
監控資本主義與行為未來市場
人類看到監控資本主義從矽谷成長,逐漸進入各個經濟領域。大量財富與權力都集中在讓人不安的「行為未來市場」。預測人類的行為,以數據拿來買賣,透過新的行為控制技術,生產各種商品與服務。過去人類的威脅來自於極權主義的老大哥國家,但現在轉移到無孔不入的數位設施:「大他者」操作著監控資本的龐大利益。前所未有的權力大熔爐,網路知識只集中在少數人手上,且完全避過民主監督。祖博夫稱拒絕讓機器主宰世界,首先是要改變不平等的社會學習分化,資本家同時握有知識與自由,加劇社會權力不對等;再來是互惠式經濟轉型,只求網羅更多使用者,不再為提供更好的服務;最後要求民主的法律管制。新法規將挑戰監控資本主義合法性,二○一八年五月,歐盟通過「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DPR),企業不再能輕易取得數據,同時讓民眾拿回刪除個人數據的權利。所以科技公司在網路上蒐集人們的資料,賣給出價最高的買家時,管他是政府或零售商;利潤不僅來自預測人類的行為,更來自調整人類的行為,資本主義與數位科技結合,將如何形塑人類的新價值觀,重新定義未來是重要課題。
書 名|數位浪潮:科技,衝擊制度文明
作 者|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出版社|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出版日期| 2023 年4 月
大國競逐日益升溫,從各國際議題,看台灣問題!
科技發展下的全球化衝突、大國對峙間的全球新規
經濟運作、社會發展、人文思潮,
下一個引爆點會在哪?台灣如何占據關鍵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