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文章專區
2023-06-01醫者,不止於父母心 社會神經科學揭密「臨床同理心」
642 期
Author 作者
鄭雅薇/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Take Home Message
「醫者,父母心」意思是期許醫療從業人員在行醫時,要能視病猶親,把病人當作是自己的親人一樣看待。「醫者,父母心」、「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是醫學教育的基本信條之一,由於當代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的發展,科學家得以解析同理心(empathy,或稱共情)的腦神經機轉,也讓我們對於大腦究竟如何因應「醫者,父母心」能有更多了解。
情緒同理心與認知同理心
同理心,意指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感受。2004 年,德國心理學家辛格(Tania Singer)等人開始以「感受他人疼痛」(empathy for pain)作為腦造影的實驗範式(experimental paradigms)〔註〕,解開同理心的腦神經機轉⸺包含兩大交互影響的構成要素,一為情緒同理心,另一則為認知同理心(圖一)。
圖一|同理心的神經機轉。
同理心包含兩大交互影響的構成要素:認知和情緒同理心。後設認知含括心智理論、觀點取替、情緒調節等;
情緒同理心以模擬情緒為表徵,藉由感知與動作連結自我與他人之間。
註:心理學研究中,較為經典的實驗模式,讓其他實驗者有跡可循,可以穩定收集資訊的方式,了解心理歷程的運作。
情緒同理心,又可通稱為情緒傳染(emotional contagion),是指人們的情緒會有意識、無意識地受到別人的情緒所誘導。當人們與他人相處時,會有自動模仿他人的臉部表情、聲音、肢體動作等同步化的傾向。科學家認為此現象存在已久,早在1992 年,義大利帕瑪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rma)教授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等人組成的神經生理學研究小組,在恆河猴(Macaca mulatta)的實驗中意外發現,存在於大腦額葉和頂葉中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可以解釋此現象。他們以感受他人疼痛的腦造影為實驗典範,進一步發現大腦的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腦島(insula)也參與其中。
認知同理心則包括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觀點取替(perspective taking),以及情緒調節(emotional regulation)的能力。心智理論是指能夠推論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包括情緒、想法、意圖、意念等;觀點取替是指能夠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感受、想望、情緒等;情緒調節則意指個人調整情緒的體驗或表達的能力。以感受他人疼痛的腦造影實驗典範中,已發現大腦前額葉內側(medial prefrontal cortex)、顳頂葉交接處(temporoparietal junction)、前額葉背側(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均參與認知同理心的運作。
「同理心」如何在大腦中運轉?
感受他人疼痛為何可作為腦造影的實驗典範、讓科學家解開同理心的腦神經機轉之謎?人類是社會化物種,亙古以來,人際溝通需要的同理心是一種抽象概念,哲學家、心理學家大多只能透過自我陳述或主觀感受的表達來闡述同理心。直到2004 年,辛格等人設想戀愛中的女人常會隨著男友的情緒波動而起伏,因此找來校園裡熱戀中的女大生進行實驗。……【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