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23-05-16
德國地學研究中心建立全新電離層模型 有助於解決GNSS訊號干擾問題
497 期
Author 作者
編譯|羅億庭
德國地學研究中心
電離層模型
GNSS訊號
位於地球表面約60∼1000公里的區域被稱為電離層(ionosphere)。由於電離層中的帶電粒子會削弱來自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的無線電訊號傳播,對於精準度要求較高的作業系統,如自動駕駛、衛星的精確運行軌道等應用將造成問題。因此,德國地學研究中心(GFZ German Research Centre for Geoscience)的團隊收集了近19年來的衛星量測數據,使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提出了一種新的電離層模型,期望能透過深入了解電離層解決該區域帶電粒子帶來的問題。該研究目前已發表於《科學報告》(
Scientific Reports
)期刊中。
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電離層中布滿了許多電子與離子。這些帶電粒子的活動會影響無線電訊號等電磁波的傳播,電離層延遲(ionospheric delays)就是導致GNSS主要誤差原因之一。由於電磁波穿過的空間與電離層中的電子分布密度具有相關性,因此若能了解電離層模型中不均勻、動態的電荷分布,將有助於校正電離層延遲的問題,尤其是電離層中600公里以上的區域。但也因為電離層中的電子密度變化受到地球經緯度、時間、季節、太陽活動的影響,要重建與預測電子密度的變化相當困難。
過往已有許多電離層的電子密度分布模型,其中又以國際參考電離層(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IRI)模型最受到學術界的認可。IRI模型的建立是根據電離層的觀測數據,藉由統計分析算出電離層中的電子密度。但由於電離層上層能收集到的觀測資料有限,因此仍存在著弱點。本次研究團隊提出的新電離層模型,使用近19年以來衛星任務的量測數據——特別是CHAMP、GRACE、GRACE-FO三顆衛星收集到的數據,進而獲得不同時間、不同高度的電離層電子分布密度資料。以神經網路的多層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為基礎,開發出電離層頂層電子密度模型。
團隊表示,該模型無論在不同的時間、空間、太陽週期等條件下都能夠準確重建電離層頂部的電子密度,且它的精準度、連續空間覆蓋率皆大幅超過IRI模型。此新模型未來的應用範圍也相當廣泛,例如分析特定的太空天氣事件、重建長期的電離層模型等。這款新的電離層模型還可以定期分析新得到的資料數據,以確保它自身的精準度,並提供GNSS、導航系統開發,甚至是其他領域的研究人員更精確的電離層電子密度分布訊息。
新聞來源
GFZ Helmholtz Centre Potsdam (2023, April 18). A more precise modelof the Earth's ionosphere. GFZ Helmholtz Centre Potsdam News. https://reurl.cc/KM1aNM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