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6-21行萬里路- 全球最大地球科學研討會百年慶典與會札記 450 期

Author 作者 詹海柏/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古往今來人們充實學識、砥礪專業知能的必經途徑。 在行萬里路前,若可做好完整的行前籌劃,多一分的會前預備將使得參加大型國際研討會的果實更加豐碩圓滿。

全球最大地球科學研討會

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秋季年會(AGU Fall Meeting)為全球最大、年代最久且領域最廣的地球科學研討會。AGU於1919年12月創立,其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去(2018)年美國地球物理年會百年慶典,為迎接AGU創建100週年,該會議於華盛頓盛大舉辦,會議主題為「AGU一百週年:推進地球及太空科 學(AGU 100: Advancing Earth and Space Science)」。該研討會聚集全球各國地球物理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一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之虞,也為探索新的研究方向與合作領域提供交流平台。

行萬里路── 與會目的及會議概況

學術研究工作的成效累計,除了取決於個人埋首苦幹、努力工作外,若能充分整合、運用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源與動能, 便能更加相得益彰以至事半功倍。參加國 際研討會的首要目的就是廣結善緣與增廣見聞,科技部是國內主要研究經費提供者,筆者很感謝這次能獲得科技部補助參 加去年12月10~14日的AGU秋季年會,藉此發表成果並交流互動。據AGU官方統 計(https://bit.ly/2wgMOgC),這次會議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AGU會議,總計有超過28500人聚集在沃爾特.華盛頓會議中心(Walter E. Washington Convention Center),與同事和同儕分享彼此的科學研究成果,創造和加強專業聯繫,並享受新朋友及老朋友的陪伴。

另外,此次共有101個國家代表與會, 近8000個口頭報告與17000個海報展示, 還有1900個會議議程、22個市政廳會議及800個3分鐘電子閃電口頭報告(3-minute E-lightening Presentations),同時也有高達465名媒體人士出席。

從行前準備到會後思量:會前、會中及會後三部曲

綜觀本次會議行前準備的部分約花了兩週時間,主要預備是針對此次會議的整體議程及海量報告、海報進行瀏覽篩選,並規劃會議期間每天要參與的議程主題;同 時,筆者也針對想要會面的相關領域專家 進行議程搜尋(其姓名),事先預備好去聽他們的講演,講演結束後上前交談、討論與認識,以建立人脈。會前預備希望達到的效果,是在會議進行中每天能夠按圖索驥,按表操課地參加預定議程,以盡可 能的避免浪費時間或產生遺珠之憾。

本次會議5天議程活動中,共結識約30位遙測及火山研究相關領域的專家學 者,其中有3位火山研究專家令筆者印象 特別深刻:第一位是美國地質調查局火山科學中心(USGS Volcano Science Center, USA)的穆瑞博士(Thomas L. Murray, 圖一);第二位是加拿大本那比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地科系教 授華德(Brent Ward,圖二);第三位是美國阿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Alaska) 費爾班克斯分校地物所的魏柏雷(Peter Webley,圖三)副教授。與各位同行專家的會面交流,奠定了未來持續研究合作的基礎。


圖一:週二下午海報展示,與美國地質調查局火山科 學中心主任穆瑞討論交流。

圖二:週二下午海報展示,與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地 科系主任華德討論交流。

圖三:週四上午參與 E-lightening Presentations,與美 國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地物所教授魏柏雷討論交流。

本次會議後整理結案的部分預計約花兩週時間,會議結束回臺灣一週內乘記憶猶新時趕緊跟會中結識及交換過名片的學者專家們用E-mail聯絡感情,希望未來可以開啟進一步合作交流的機會;同時開始撰寫會後報告,希望將此行的收穫心得加以完整記錄歸檔,積累學習成長經驗。
 


 

令人大開眼界的 創新會議組織法

值得一提的是會議的組織方法,會議籌備委員會當時將與會的海量論文分成4個學術群組(Neighborhoods),並在海報大廳中將相似的主題領域分組展示,如此使得與會者尋找及參觀相似主題及跨學科的 海報更加便利,非常創新,各分組及其分屬子域如(表一)所示。


表一:此次 AGU 會議與會論文下分的 4 個學術群組與其分屬的子領域。

與會心得摘錄

這5天的議程中,每天中午12:30~1:30皆有安排全會主旨演說,為會議的焦點與重心,受邀演說嘉賓與其內容通常標識著會議主軸方向與未來趨勢潮流,因此筆者盡 可能每場都參與。

週一中午的第一場主旨演說為總裁論壇講座(Presidential Forum Lecture),現任蘋果(Apple)公司環境、政策和社會倡議部門副總裁潔克森(Lisa Jackson) 女士與AGU總裁戴維森(Eric Davidson) 先生談論了蘋果通過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應對氣候變化來盡量減少對環境影響的 努力,使用更環保的材料,並發明新的方法來保護寶貴的資源。她還談到了她作為一名有色人種女性的個人旅程,以及通過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育,工程以及公共和 私營部門的領導角色。潔克森女士是化工博士出身,並由政府機關決策者(Policy Maker)轉戰為業界方案提供者(Solution Provider),本身以實幹的精神希望成為 業界的典範,演講中她提到了一個概念: 「真理至聖,而科學,就是真理。(Science is truth when truth wins.)」感心動耳、盪氣迴腸,她的直率與幽默令人印象深刻。

週二上午企業展場甫開展,筆者與同行 的其他人便「搶頭香」進入展場,特別參觀臺灣科技部與太空中心(NSPO)的攤 位(圖四、圖五),看到工作人員的熱 與敬業,倍感窩心與自豪,讓人大大的感 受到臺灣科研的充沛活力與前景。


圖四:週二上午參訪企業展場──科技部攤位。(作者提供)

圖五:週二上午參訪企業展場 TAIWAN NSPO 太空中心攤位。(作者提供)

週二下午筆者海報〈以2002~2016多年期衛星熱紅外影像資料勘測評估台北大屯火山噴發潛能〉展示期間是與學者交流機會最多的時段,如穆瑞在看到筆者的海報後,表示以前並不清楚臺北的大屯火山, 並詢問中大太遙中心(CSRSR)是否為 主導大屯火山監測的單位,筆者跟他介紹大屯火山觀測站,並說明該站目前尚未將 衛星遙測整合到觀測系統中;他認為遙測 (remote sensing)是大屯火山觀測站應該考慮加入的觀測工具,他也詢問到災害預 警發布的政府機關中央氣象局,基本上很認同大屯火山監測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因為大屯火山如此臨近大臺北都會區約7百萬的人口。
 

 

而關於筆者論文研究的強化,經由與多位學者熱絡的討論,也獲得了多項建設性的建議,如地表溫度時間序列分解成分C1與C4的相關聯是否具有波峰及波谷 的對應性?二維希爾伯特黃轉換(Hilbert Huang Transform)對二維地表溫度轉換是否可獲得熱異常型態?衡量火山噴發潛能的指標是否可發展成標準化係數,進而可求取閾值以更加方便量化判釋與比較? 等等深具洞見的建議,使得筆者的研究更加完整突出。

週四中午主旨演說者是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局長萊利(Jim Reilly)博士。 萊利博士談到了他獨特的職業生涯路程 ──從地球科學家到太空人再到USGS局 長,以及美國地質調查局現階段所面臨的 挑戰及其機遇。

週五中午得百週年紀念全會,主題是「地球及太空科學:慶祝過去及討論未來」標誌著AGU百年慶典的開始。在本次全會,各個地球科學領域的12位傑出領 導人發表了簡短的演講,內容涉及地球核心,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準備,太陽系,以及新的跨學科主題,社會問題等,每位講者在短短的幾分鐘內介紹了各領域的精 闢迷人之處,演說簡要卻撼動人心,真心佩服。
 


總而言之,此行確確實實是「行萬里路」,因為臺灣與美國東岸之間來回皆需搭乘20多個小時(約17000公里)的飛機航程,華盛頓與臺灣時差又是13小時,基本上是日夜顛倒,調整時差筆者就花了4天的時間。且機票與時間成本皆所費不貲,然而萬里迢迢長途勞頓就是為了與全世界同行專家有緣來相會,以文會友;希望播種友誼之苗與擦出美麗智慧之火花。 參與這次地球科學百年慶典國際會議有達到預期的目的與效果,感覺這一切的辛苦 與付出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