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04-18聯合國《公海條約》能挽救逐漸下降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嗎? 496 期

Author 作者 編譯|羅億庭

聯合國(United Nations, UN)於紐約時間上(3)月4日晚間宣布通過《公海條約》(The High Seas Treaty),這份條約是繼40年前聯合國通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後,各國再次針對公海達成了共識。也是至今為止第一個針對國界之外、涵蓋全球海域近70%面積的公海提供保護的國際法。由於過往並沒有在公海設立保護區的法源依據,因此本次的《公海條約》也將是達成去(2022)年12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中「30×30」目標——承諾在2030年前保護30%陸地與海洋的關鍵。

全球約有70%的海域被認定為公海,所有國家都有權在公海進行捕魚、航運、研究等行為。但直到現在只有約1%的公海領域受到保護,使得絕大多數生活在公海中的海洋生物面臨著氣候變遷、過度捕撈、航運、深海採礦等威脅與風險。例如中國就因為北極的永久冰蓋隨著全球暖化而逐漸消融,正在規劃一條穿越北極海中部的航線,此航線可能在十年內成為亞洲與歐洲之間的航運通道;而在太平洋地區,礦業公司為了尋找提供綠色能源轉型所必須的電池動力來源,也正積極探索深海可能蘊藏的金屬礦源。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對海洋物種的最新評估數據顯示,近10%的海洋生物面臨滅絕風險;此外,更有41%的受威脅物種也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因為海洋會吸收環境中的二氧化碳使得海水變更酸。奈及利亞海洋研究所(Nigerian Institute for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Research, NIOMR)研究總監奧古瓦(Ngozi Oguguah)表示,海洋生物滅絕的最大原因在於過度捕撈與汙染,特別是鯊魚、鯨魚、鮑魚等物種作為海鮮與藥物具有高經濟價值,因此受到的捕撈壓力更為嚴重。

本次《公海條約》的其中一項關鍵措施是將公海納入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的範圍,並要求採礦等深海活動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EIA)。這意味著捕魚、航運、深海採礦等活動雖然仍可在公海區域內進行,但將受到限制,並以不會傷害到海洋生物為目標。其中,深海採礦行為可能擾亂深海沉積物、造成噪音汙染、破壞繁殖地等問題,也因此特別受到環保團體關注。《公海條約》的內容提及世界各國能公平公正的分享他們在深海中取得的海洋遺傳資源,包含可能用於食品或藥品的海洋動植物等生物材料,這對於較貧窮、缺乏資源獨立展開深海研究工作的國家來說相當重要。較富裕的國家也承諾會為《公海條約》提供新的資金,如歐盟(Europe Union, EU)宣布將投入8.2億歐元於國際海洋保護中。

在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發布的新聞稿中寫道,《公海條約》仍需要等世界各國再次開會,待60個國家簽署並於本國合法通過立法後才得以正式「生效」。環保組織表示,即便《公海條約》有助於扭轉生物多樣性的下降以確保永續發展,但距離條約正式實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新聞來源
1. Stallard E. (8 Mar 2023). What is the UN High Seas Treaty and why is it needed?. BBC,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64839763.
2. Editorial. (15 Mar 2023). UN high seas treaty is a landmark – but science needs to fill the gaps.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0757-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