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04-18成大團隊驗證「夸克解禁錮」現象 逐步拼出量子色動力學的拼圖 496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羅億庭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在2012年宣布他們發現了俗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自此之後多數人都認為已完成了高能物理的最後一片拼圖,未來可能不會再有其他新發現。但其實仍有許多物理學家致力於研究比原子更小的次原子(subatomic)世界,期望能更了解構成世界的基本粒子以及交互作用力。

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楊毅自2014年起,帶領高能核物理實驗室團隊參與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BNL)的 STAR實驗(Solenoidal Tracker at RHIC)。STAR實驗由13個國家、63個研究單位,以及超過600位科學家與工程師所共同參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重離子對撞」實驗之一,主要目的是以STAR探測器(STAR detector)研究量子色動力學的基本性質,以及一種被認為以足夠高的能量密度存在的物質:夸克-膠子電漿態(quark–gluon plasma, QGP)的特性,希望能增加我們對宇宙大爆炸初期的研究與理解。

由量子色動力學所描述的核物理世界中,夸克與膠子會被「強作用力」束縛成特定的粒子無法自由的存在,這種現象被稱為「色禁錮」(color confinement)。唯有在極高溫與高能量密度的狀態下,夸克與膠子才會處於短暫的自由狀態並形成夸克-膠子電漿態,此現象則稱作「解禁錮」(deconfinement),但這種極端環境只有在宇宙初期以及高能重離子對撞下才會發生。為了研究這個特殊的現象與更了解核作用力,物理學家在重離子物理中投入大量心血,期望能藉由對撞高能量的重離子重建出宇宙初期的環境,而STAR實驗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重離子物理實驗之一。

成大團隊主要參與了STAR實驗中的緲子探測器(muon telescope detector, MTD)的研究工作。今(2023)年3月,成大與STAR實驗組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發表了團隊的最新成果,研究由兩個底夸克組成的Upsilon粒子在金離子對撞下的分解狀況。在本次研究中,團隊首次在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Relativistic Heavy-Ion Collider,RHIC)內觀察到底夸克(bottom quark)的分解,讓我們更了解夸克在極端環境下如何與「夸克-膠子電漿態」進行反應並進一步分解。由於底夸克的質量比魅夸克(charm quark)重得多,因此在「夸克-膠子電漿態」中很難產生出自由的底夸克,也就是說從Upsilon粒子中被分解出來的底夸克,很難在「夸克-膠子電漿態」再重組合成為新的Upsilon粒子。此外,也由於Upsilon粒子總共有三個量子態,若可以分別研究這三個量子態的分解狀況,更能讓我們了解夸克與夸克間的波函數大小與被分解狀況的關係。

楊毅在報導中表示,團隊未來將繼續進行相關的研究與分析,期望能逐步拼起量子色動力學的拼圖。


新聞來源
楊毅(2023年3月15日)。【成功專欄】成功大學長期耕耘高能核物理獲得重要成果:重現宇宙初期極端環境,驗證夸克解禁錮現象。國立成功大學新聞中心,https://bit.ly/40qXo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