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1-01南加大透過fMRI研究與個人信念相關的腦部網絡 433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腦與創意研究所(Brain and Creativity Institute)神經科學家指出,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的研究結果,似乎與人們在選舉中對新的政治議題是否可信的反應特別相關。該研究的作者喀普蘭(Jonas Kaplan)提到,政治信念與宗教信仰一樣,皆能代表著人的某一部分,且對所屬的社交圈來講相當重要。若要一個人考量不同的觀點,則也必須考量到自己不同的樣貌。

為確認一個人堅定的信仰或信念是由腦內的何種網絡主掌,科學家對受試者提及非政治相關與政治相關之議題反證(counterevidence),並從中調查有多少人為此改變想法。研究找來40位自稱信念自由的受試者,並以fMRI 檢測其信念受挑戰時、大腦何處有所反應。在腦部攝像的過程裡,讓受試者針對8個政治議題進行表態,並表明這些態度無異於其他8個非政治議題。受試者在閱讀過反證後,根據原本的信念強度由1~7分進行評分,科學家則一面研究腦中哪個區域有顯著的參與。

結果發現,非政治議題如「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往往能使其思考較具彈性;然若遇上政治議題如「美國政府是否該減少軍隊的資金」,其信念通常屹立不搖。若有證據表明反對政治言論如「應更嚴格限制美國槍枝所有權的法律」,受試者仍未改變其信仰;然在非政治議題上如「愛迪生發明燈泡」,予受試者質疑的論調像是「早在愛迪生之前,戴維(Humphery Davy)已向皇家學會展示過電燈這個東西」,則普遍信念強度分數會下降1~2分。

與較樂意改變信念的受試者相比,信念最堅定的受試者,其在信念改變時於腦內杏仁核(amygdala)與島葉皮質(insular cortex)有較多活動。喀普蘭解釋,此區為人類重要的情緒中樞,其主掌情緒、決斷等特性,並在人們得到與信仰相牴觸的反證時,反映出人們的感受,且杏仁核會接收威脅與焦慮、島葉皮質則負責處理身體的感受,在偵測情緒刺激突現上相當重要。

此外,喀普蘭亦提到當思想受挑戰時,腦內的默認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系統便開始活動,這些區域與人們思考自己是誰、或執行其他深沉思考時有很大的連結。默認網絡對人們的個人信念與價值之高層次思考至關重要,金貝爾提到若能知曉在何種狀態下人們會改變其政治信念,將會是社會進步的關鍵,在此之前必須瞭解人們在甚麼情況下樂於改變自己的想法。

在政治環境外,此篇研究的結果亦能得到應用,如人們對虛假的新聞議題之反應。喀普蘭也表示,在認知與對真假的判斷裡,情緒扮演什麼角色是當前的課題,而這樣的資訊是冰冷的電腦給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