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03-01當你我都成為數據 639 期

Author 作者 張樂妍/本刊編輯。

(本篇照片皆由作者拍攝自國立臺灣美術館)

每天站在接踵比肩的捷運車廂,或蜷縮在車水馬龍道路中央的汽車座位,茫茫人海中的我們就像自然界中的粒子一般,載浮載沉。然而同一時間,電子設備中的數據資料裡,每一個位元正和我們相反,以光速川流在我們周遭,未曾停歇。

在資訊爆炸的速食世界裡,我們努力不懈地追求數據化和更快速的處理系統。從身體的生理狀態、消費與攝入的物質到手機輸入的每一則訊息,甚至是眼中的螢幕畫面和耳機裡的聲響,全都是一筆筆的數據資料。這些資料在經過多元的運算分析之後,透過另一種樣貌再次呈現到我們面前。

近期在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的「2023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便是以此為主題,將數據及資訊視覺化於科技藝術作品中。來自國內外的多組藝術團隊以「數據光景」為題,將自身作品融合各種形式的光影與節奏,讓人深陷其中思考數據與藝術、資訊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如同策展人葉廷皓和邱誌勇策展的初衷:「當代科技藝術發展過程中,數據如何成為支撐與驅動藝術作品的根基,並為藝術展演帶來流動與多樣性?」

 

〈光的時間量子〉(Quantum of Time Inside Light)是臺灣藝術家吳秉聖和烏克蘭/西班牙數位藝術家勒赫(Iury LECH)的作品,以沉浸式音像藝術的呈現手法營造身歷光影資訊世界的體驗。作者透過點雲(point cloud)技術、即時生成圖像的演算法等技巧,將顆粒即興、隨機組成絢麗的影像,並結合沉重、不規律的音樂節奏,創造催眠性的迷幻立體空間。……【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