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02-16氣候變遷迫使 臺灣西南沿岸的「劍蝦」向北遷徙 494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羅億庭

氣候變遷議題日漸升溫,全球暖化造成動物棲息地北遷的消息也時有耳聞。往年的農曆春節至清明期間是俗稱「劍蝦」的野生長角仿對蝦(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產季,但肉質甜美的劍蝦卻在近年來出現產量下滑的現象。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孟仙團隊多年來研究臺灣西南沿岸的劍蝦,發現劍蝦棲地在這20年來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從高雄茄萣移動至彰化王功,北遷了至少55.5公里。本次研究也是國際上首次以科學角度證實,生存在熱帶的海域底棲蝦會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而出現往極區移動的現象,即使海水溫度僅上升1℃也會引起物種遷徙效應,該研究已刊登於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期刊。

劍蝦是一種無法人工養殖的野生海蝦,除了野生長角仿對蝦之外,角突仿對蝦(P. cornuta)與中華仿對蝦(P. sinica)也被稱作劍蝦。劍蝦在每年11月至隔年5月會洄游至臺灣海峽,由於肉質Q彈鮮甜的關係受到許多人喜愛,因此具有高經濟價值。在20年前,劍蝦是高雄茄萣到左營一帶漁民的重要漁獲之一,不過近年來劍蝦的產量卻銳減、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研究團隊分別在2019年5月和11月,從屏東枋寮開始至中部王公梧棲沿海水域等七個地點進行底拖採樣,同時記錄了當地的海洋環境資料,取得春季與秋季南北測站的數據並蒐集包含溫度、鹽度、底泥粒徑、有機質等海洋相關參數。經調查後發現,長角仿對蝦受到氣候變遷 的影響僅零星出現於茄萣沿海,且牠們的棲地向北移動了大約緯度0.5度(約55.5公里),由茄萣海域北遷至王功外海。而透過調查中取得的資料,團隊也得以窺見底 棲蝦群的時空變化,並證實氣候變遷與大尺度季節性水團的變化,確實會影響亞熱帶沿海域底棲蝦類季節性的地理分布,使得熱帶蝦的活動範圍向北移動。

陳孟仙指出,團隊在2019年間紀錄的27種蝦種中,歸納出臺灣西部近岸海域可分為南北兩大具有明顯優勢的蝦群。七股以北(北緯23°09度)是冬季寒冷的中國海岸 流南行界線,蝦種組成以亞熱帶蝦為主,如長角仿對蝦和中華仿對蝦;茄萣以南(北緯22°52度)受到溫暖的黑潮支流和南海表層流影響,除了1月外的海水均溫多高於25℃,蝦種組成主要以赤蝦屬(Metapenaeopsis)的熱帶蝦類、俗名為厚殼蝦的婆羅門赤對蝦(M . palmensis)為主。根據過往文獻顯示,2002∼2003年間茄萣以南仍有劍蝦的蹤跡,但牠們到了2019年卻已銷聲匿跡,需至七股以北才捕撈得到劍蝦,顯示劍蝦的整體棲地北移了0.5緯度。

陳孟仙在中山大學提供的新聞稿中進一步說明,未來臺灣周邊海域蝦類漁業產量的變化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團隊也預計深入研究該議題。他們推測劍蝦的消失除了北 遷之外,也有可能會往較低溫的深海移動。為了劍蝦資源的永續利用,陳孟仙也呼籲漁民應減少對劍蝦的濫捕,因劍蝦在出生後約2∼3年就會產卵,若在漁業活動時能擴大蝦拖網的網目,便能讓小蝦得以逃脫漁網長至成蝦產卵。此外,也可以因應氣候變遷制定限漁期,達到兼顧漁民生計和資源保育雙贏的目標。

新聞來源
中山新聞(2023年1月19日)。全球暖化迫劍蝦北遷 中山大學研究首證實。中山新聞。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302007. 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