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02-16憶王鑫 494 期

Author 作者 張之傑/科普作家。

大四時,教我們人體生理學的黃天憐老師說過一段話:「當你們年紀大了,回想起一個人,首先想起的是他品德,而不是他的事功。」那時我們年紀輕,哪懂得這段話的深意?當我年紀愈來愈大,對這段的話的體會愈來愈深。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提供)

是的,如今每當想起一位故友,首先想起的是他的臉面——他的樣子,接著會想起他對我如何?他為人如何?他可愛還是可厭?他有什麼特質?至於他當過什麼官,有過什麼豐功偉業,通常是不會進入腦海的。

今年(2023)元旦下午三時許,接獲友人轉發的臺大地理系簡訊:「大家平安!在此,我很難過也很遺憾告訴大家,王鑫老師今天因血糖太高和血壓太低,被送臺大急診醫治⋯⋯,不幸已於下午一點多往生。」 這位發給我簡訊的友人說:「王老師是溫和長者,只要他在場,眾人皆有如沐春風之感。」

遽然得知王鑫去世的消息,不禁落下淚來。我和王鑫相識逾40年,自1984年環華出版公司結束營業,《大眾科學》停刊,兩人沒見過幾次面。然而,君子之交淡若水,多少年來他一直是我工作上、科普寫作上的支柱。回想起過往的點點滴滴,哪能不為之淚濕衣襟!

可是什麼時候、因何因緣結識王鑫的?是不是擔任科月副總編輯時期?致函科學月刊董事長劉源俊兄,回信道:「王鑫於1979年7月初任編輯委員,1980年12月辭編委,1981年10月再任編委,1984年8月改任編輯顧問。」我於1974至1977年任職科月,顯然不是任職科月期間。

那麼是不是主持《自然雜誌》編務時期?《自然雜誌》1977年10月創刊,舍下有第一卷合訂本,編委 名單上沒有王鑫。是不是1978年4月創刊的《少年科 學》?編委名單上也沒有他的名字。 1980年7月,我們將《少年科學》篇幅減半,勻出篇幅 創辦《大眾科學》,創刊號的編輯顧問名單上有他。該 刊未設編輯委員,有些顧問純屬掛名,有些實際上就是 編委。顧問名單上還有臺大地理系教授張石角,他是我任職科月時認識的,是我懷念的老友之一。

1979年7月開編的《環華百科全書》,校訂名單上有張石角(負責地質)和他的同事王洪文(負責地理),推想起來,王鑫參與《大眾科學》,八成是張石角代為邀約的。說來我和王鑫定交,仍離不開科月的脈絡。

總之,至遲1980年7月,已和王鑫定交。環華出版公司創辦的《少年科學》和《大眾科學》每月開一次聯合編委會,只要他出席,兩人就有機會見面。在那個時代,擁有博士學位其不心高氣傲者幾希,王鑫從不以俯視的態度待我,兩人是真正的朋友。從幾次談話中,知道他是山西人,其尊翁是閻錫山舊部。王鑫是謙謙君子,從不多談自己的家世。

1982年《環華百科全書》出版,稍事休整,1983年, 我向警察廣播電臺毛遂自薦,提出「自然的奧祕」科 普節目計畫,這可能是臺灣第一個科普廣播節目。我 提的計畫是:每年換一位主持人,這樣內容才會多 元。我做滿一年,推薦王鑫接棒,所以他常說,我是 他從事科普的引路人。

1984年,環華出版公司結束營業,蒙科學教育館館長陳石貝先生垂顧,約定待翌年百科大辭典竣工,到科教館報到。陳館長是對我最好的一位長官,但因奉命參與遷館計劃,自忖應付不了複雜的政商關係,與內人商量,內人說:「你這人不會保護自己,就辭了吧。」我說,辭了會對不起館長。內人說,等涉入深了再辭,就更對不起了。

於是1988年8月辭去科教館鐵飯碗,到錦繡出版公司工作,以顧問身分兼領編輯部。我們出版的地理類套書,少不了會請王鑫幫忙;出版的地理類雜誌,也少不了他。這些工作都是由我牽個線,交由部門主管和他對應。由我直接和他對應,是退出職場以後的事, 王鑫的為人熱心,以及對我特別夠朋友,是退出職場以後才有深刻體會的。

人生的際遇真的難以預料,原本計畫2002年7月1日退休,一圓年輕時的文學夢,孰料2002年7月1日錦繡跳票,800多人的公司頓時土崩瓦解。人們習慣幸災樂禍,種種流言四起,有人說我是災星,到哪兒工作哪兒垮;有人說我賠了很多錢,連生活都成問題;有人說,這人自以為了不起,看他還能不能找到工作!

事後想想,當時應該按照原訂計畫才是,無如我這人既好面子,又很容易被激怒,那就繼續工作吧。於是無縫接軌地成為科月和漢光的總編輯、圓神出版集團的顧問。科月和漢光做了兩年,圓神做到2005年4月,才正式退出職場,不再朝九晚六,為的仍是一圓年輕時的文學夢。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提供)

一退出職場,就密鑼緊鼓的創作、投稿。我三、四十歲時,曾在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民生報寫稿、寫專欄。這時已年過耳順,中央日報早已停刊, 聯合和中時的副刊主編已更迭一兩代,沒人認識我。 投出去的文稿,只有聯合報為我闢一迷你型專欄「自然小品」,用來補白,且每月只刊出一兩篇。寄出去的文學作品——散文和小說,全都石沉大海。

是我江郎才盡了嗎?正在左衝右突的時候,世新通識中心羅曉南主任到科學月刊社找人開設科學史課程,我被邀去兼課;老同事蕭淑美、許玉敏分別成為大型出版公司的總編輯,邀我去上個小班,每週各去二至三個半天。計劃已久的退休計畫,因投稿不受歡迎,不得不有所改變。

說也湊巧,就在我退休前,蕭淑美主持編務的暢談文化公司,將要展開大型出版計劃《新視野學習百科》(100冊)。我對百科全書有點經驗,應邀參與這個計劃,前後整整三年,其中地理類五冊,就是請王鑫審訂的。

當時許玉敏主持編務的泛亞文化公司,將於2005年5月出版少兒刊物《地球公民365》,我適時參與,負責審訂,並邀請學者列名編委,一般編委只是掛名裝點門面,王鑫卻是我的地科依仗。2013年泛亞從法國引進少兒刊物Wapiti,內容以生物和地科為主,特地將王鑫署名「編審顧問」,亦即是我的顧問。遇到我不能掌握的地科問題,毫不例外打電話請教,或寄編稿圖檔請他過目,他總是立刻回覆,從不拖延。

泛亞也出版科普套書,王鑫參與的,有從美國引進的《自然科學圖解百科》(32冊,2007年出版),從德國引進的Was ist Was(36冊,2014年出版),前者王鑫審訂《地球與地貌》、《地質與變遷》,上下各兩冊;後者審訂《大自然的力量》、《我們的地球》、《火山》等三冊。

除了公事,近年來我的兩本科普書也多虧王鑫幫忙。2015年出版的《白話科學——原來科學可以這樣 談》,其中「與您談地球」一章,寫得沒把握,特地請他校訂。2020年元月啟筆的《環球科學札記》, 遇到地科問題就向他請教。同年5月4日《環球科學札記》草成,立即寄去列印稿請他賜序,一週內就寄來了,他對我的事,總是認真對待。

同年(2020)8月5日,我獨自上山清理先父墳墓, 是日氣溫36度,在烈日下連續工作兩小時,中暑且傷了腰,從此健康大不如前。我曾致函王鑫,詳細敘說此事。他回信說:「我的狀況也不好。」並未說出詳情。他不像我一樣,遇事到處喧嚷,這是他的修養;在修養方面,我較他差得太遠了。

去年(2022)5月,《環球科學札記》出版,馬上寄兩冊給王鑫,他的回覆只有「收到」二字。他曾說健康狀況不大好,心中難免有不祥的感覺,我心裡暗自這麼想,但不便致電詢問。王鑫兄去世後,始知他長期受困於糖尿病,可我一無所知,仍屢屢麻煩他,不禁更加難過。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提供)

過去內人常說我疏於人情世故,可是這次內人卻另有說辭,她安慰我道:「老朋友找他幫點忙,讓他可以發揮所學,也許很高興啊。」是嗎?相識以來,特別是2005年之後,麻煩他的事太多、太多了。(2023/0116於新店蝸居)

附記:本文不稱王鑫教授,逕稱王鑫。上了年紀,始知只有老友、老同學才會逕稱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