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01-16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正式落幕 各國期望在2030年前保護30%陸地與海洋 493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羅億庭

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於去(2022)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由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響,原訂於 2020年舉行的COP15延期至2021年,由主辦國中國於昆明先召開第一階段會議;第二階段會議則在去年移師加拿大蒙特婁。不同於過往以保育為主的目標,本次大會的重要使命為通過《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 (Post-2020 Biodiversity Framwork),並替未來10年的生態規劃「行動計畫」,此外也將討論「30x30」—— 在2030年前保護至少30%的陸地與海洋——的細節。

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地球物種滅絕的速度也超乎過往。2010年的生物多樣性大會通過了「愛知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期望世界各國在 2010∼2020年間達成其中包含五大策略、20項標題目標,以減輕生物多樣性的壓力、保護生態系與物種和基因多樣性等。然而十多年過去了,愛知目標中訂定的期望沒有一項完全實現,僅有六項目標部分達成,且部分子目標甚至更加惡化。本次的COP15大會也將延續已期滿的愛知目標,訂定第三次全球生物多樣性十年目標藍圖,且重點是要「實踐」它。

(123RF)


COP15會議在12月19日清晨進入最終討論,儘管在此階段有部分非洲國家如剛果民主共和國提出異議,認為此份協議並未提供開發中國家額外資金,但在大會 主席敲下議事槌、各國代表歡慶鼓掌的情境中,本屆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仍確定通過。

根據大會發布的新聞稿指出,目前全球僅有17%的陸地與10%的海洋受到保護,為了達成30x30的目標,各國也將優先選擇具生態代表性的區域進行保育,並承 認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尊重他們的做法。其他重要目標則包括每年減少5000億美元可能危害生物多樣性的補貼、減少食物浪費及過度消費、降低農藥風險等。此外,由於許多生態豐富的地區都集中在開發中國家,COP15大會也決議籌措資金協助這些地區執行保育工作,目標是在2025年前每年提供200億美元,並在2030年前將補助款提高到每年300億美元。由於近年來物種滅絕的速度比過去平均值高出數十到數百倍,若再不採取更大膽一些的行動,物種滅絕的速度將愈來愈快。

COP15的決議對臺灣的政策會有哪些影響?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發布的專家觀點中,來自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表示,本次會議中最重要的是讓各締約國確實履行《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並且扭轉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劣勢,在2050 年之前邁向「自然正成長」(nature positive)的目標。儘管臺灣不是聯合國締約國,但仍應盡力完成締約國的義務,臺灣各主管機關也須對有助於落實目標的計畫與政策給予支持。未來的政策與研究計畫若能和《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與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結合,將會是一大重要的方向。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林思民則針對 30x30議題,提出臺灣都會公園中的綠地空間其實已經成為十分重要的野生動物庇護場域。雖然都會公園所占的面積並不大,但卻有機會扮演讓動植物永續、永存的友善空間,未來也勢必會在多樣性保育的框架中扮演重要的功能。另外,他也提及臺灣雖然有《野生動物保育 法》,但卻未有野生「植物」保育法,也並沒有遺傳資源的管制方式,近年來有一些他國學者在臺灣採集了蜘蛛、甲蟲、無尾鞭蠍等特有物種,攜出境外後發表於國 際期刊,不過卻未將臺灣的研究團隊掛名於論文中,也並未致謝。若臺灣遲遲未有動作,將使臺灣未來在國際上進行合作研究時面對多種阻礙,本土的生物資源也將遭外人盜用而缺乏保護機制。

林思民也提及2021年底,林務局委託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為首的研究團隊,提出臺灣首分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2020年生物 多樣性國家報告》。報告中針對愛知目標的20項目標進行盤點,並報導了臺灣的現況。根據報告書中的整理,臺灣相較於其他國家而言的整體表現並不算差。 也因為臺灣特殊的地形特性,中高海拔環境的先天環境成為了非常好的保護區;但在低海拔物種,包含平原、濕地、海岸等生態環境,卻面臨了極大的開發壓力,再加上外來種生物的入侵,反而成為受到衝擊最為嚴重的區域。

近年來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的參與也為臺灣的生物多樣性提供許多珍貴的資料。以鳥類為例,林大利分 享了「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中得到的數據,這讓學者 們得以知道森林與農地的鳥類雖有緩慢成長(約增加 20%),但外來鳥種卻快速擴張(約增加180%),對 於鳥類保育來說也將會是一項棘手的課題。

在2050年「與自然和諧共處」是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長遠願景,但在過去20年的進展有限。本屆COP15大會批准了一系列與實踐相關的協議,包含監測、審查、資源調度等,也期望能協助開發中國家建立執行能力。大會也決定在聯合國現有的生物多樣性融資機制下創建一項新的基金,但有關基金的短、中、長期規畫則留待下次大會前持續討論。

新聞來源
1. 黃梅舒等(2022年12月20日)。生物多樣性大會達成歷史性協議 近200 國同意2030年前保護30%的陸地與海洋。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 org.tw/node/235725。
2.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2022年12月15日)。「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5」專 家意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https://smctw.tw/1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