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2-11-01光線對書本的影響—淺談古人與今人曝書 515 期

Author 作者 徐美文/任職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古時候的人,對書櫃中的藏書有一定保存方式,例如曝書這個動作。曝書日被認為是很重要的日子,主要是預防書籍產生潮濕、發黴並長蟲。所以在一年當中陰氣受陽氣所逼迫藏伏在地底下的日子或初秋的季節,都會把書櫃的書放到陽光下曝曬,稱為「曝書」,這種曝書可分好幾天來進行,依照藏書櫃數量來分,一日數櫃。曝書方法是把木板放在椅凳上,置於陽光下,並將書籍放下,書腦向上、書口向下,依次序擺放整齊。等太陽將落下時,將書連板一起抬到屋簷下的通風口處,讓書本涼透,才能放入書櫃中。放入書櫃時,要按照書櫃上貼的書單點收,以免混淆。如果見到書上有破損斷線,就會立刻記下書名櫃號,待以後找時間一起修補裝訂。

這種曝書的方式在古代很普遍,我們在明末清初大藏書家錢謙益寫的《絳雲樓題跋‧宋版左傳》中可見:「宋建安余仁仲校刊左傳,故少保嚴文靖公所藏。其少子中翰道普見贈者。脫落圖說。並隱公至閩公五卷。昭公二十一卷至二十四卷。卻以建安江氏本補足,紙墨差殊,每一繙閱,輒摩挲歎息,今年賈人以殘闕本五冊來售,恰是原本失去者。卷尾老僧印記。亦復宛然,此書藏文靖家可六十年。其歸於我亦二十年矣。其脫落在未歸文靖之前,不知又幾何年也。不圖一旦頓還舊觀,羽陵之蠹復完,河東之亡再覯。魯國之玉、雷氏之劍,豈足道哉。此等書古香靈異,在在處處,訂有神物護持,守者觀者,皆勿漫視之。崇禎辛未七月曝書日跋」。

由錢謙益這段話,我們可以檢視到好幾個線索,撇開書本會被蠹蟲吃光不談,光是曝書在當時算是很流行的方法,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藏書家藉著曝書從事圖書整理的工作,檢視書籍有無損害,順道記錄書籍的源流,珍視的程度勝過於一切寶物;古人的曝書方法遭到現代人誤解,以為是將書本直接攤在陽光下就是曝書,但直接把書放到陽光下去曝曬對書本好嗎?

隨著社會發展,這種曝書體制必然因科學日益進步而被拿出檢視,曝書傳統是否正確需要再衡量。以現代科技進步而言,直接在太陽底下曝書未必對書本有好處,因為光線對於紙張有極大的影響,圖書、檔案及寶貴的文書等,都不宜放置於光線強烈的地方,連放在反射光處或弧光燈下,恐怕都非常不適當。

早在20 世紀初期,蘇聯造紙月刊曾有人發表光線對上膠紙張的影響報告,作者是世界著名造紙專家赫斯伯氏( W ‧Herzberg),他很早就注意到上膠紙張在光線中曝露一段時間後,因為光線容易滲透入紙張的纖維組織,使得上膠紙張受到日光破壞,經實驗證實,由於光線作用,這些光線可視為是一束光波,能使被光線照射紙面的膠體破裂成許多極微小的粒子,而使紙張失去膠性。由於紙張所使用的膠體在20 世紀以來,是使用造紙明礬(Aluminum sulfate)加上松脂酸(Abietic acid),這是酸性造紙上膠法,受光照之後,使紙張產生光劣化反應。這表示日光的破壞作用有可能與紙張的組織無關,意思就是說各種組織不同的紙張,照射光線的結果都一致,實驗的結果也證明,在日光作用下各種類的紙張都會受到破壞。在這個研究報告中,讓紙張暴露在光線中的最好方式是使光線自綠色物體反射過來,例如從綠色板壁或綠牆反射到書架上,或使光線穿過淡綠色的玻璃進入藏書室內。

當然,現在我們了解紙張的構成要素主要為纖維素分子、半纖維素分子及木質素分子,而現在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光線對紙張的傷害,不只是因為酸性上膠的關係,尤其光線中的紫外線能直接引起纖維素等分子的光解作用,並使得紙張老化。因為紫外線能使碳(C)與碳(C)的鍵結和碳(C)與氧(O)的鍵結斷裂。尤其C—C鍵和C—O鍵在主鏈上,那麼紫外線就會使得分子主鏈斷裂,並使分子間的聚合度下降,因為纖維素分子、半纖維素分子及木質素分子的結構中都含有C—C鍵、C—O鍵,所以都有可能產生光解情況;除此之外,紫外線對紙張的破壞還引起光敏降解及光氧化破壞作用等。我們都知道紫外線對人的皮膚有影響,在生活中卻無法從肉眼分辨什麼是紫外線,只能利用檢測儀器去測量,一般來說,光源的波長在300~400奈米時,為肉眼所看不見的紫外線輻射,無論對人或書都具有破壞作用。……【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