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12年
- 515期 - 發現中子80年(11月號)
文章專區
2012-11-01交融與跨越 台灣的中子散射實驗設施
515 期
Author 作者
李文献/任教中央大學物理學系。
肉眼常見的物質可被連續分割,而將物質看成是由無法再分割的單位(稱為原子)所組合建構而成的基本概念,早在西元前四百多年就已經在希臘提出。原子(atom)即是不可分割(indivisible)的希臘語。
散射的視界
直到十九世紀,藉由探究工具的開發, 才開始理解到原子的大小為次奈米(subnanometer)尺度。想要探究這肉眼看不見 的原子世界,就必須採用波長與原子間距離相近的工具。散射就是利用一波長與原子間距相近的波或粒子(稱為探測子)入射到物 質,藉由判定探測子出射後其動量與能量的改變,來推測該物質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及其 所能支撐的動力(dynamics)行為,如圖一所示。散射實驗常以入射束線與出射束線間的夾角,稱為散射角(scattering angle), 來標示探測子動量的改變量。
探測子若沒有與物質作能量的交換,而僅作動量的交換使得前進方向有所改變,這種散射行為稱為彈性散射。大部份固態物質中的原子是以特定的方式整齊排列,被各原子所彈性散射的探測子會相互干涉,使得探測子出射後往幾個特定方向前進的機率大幅提升,這種特定的散射行為稱為繞射(diffraction)。繞射譜圖也就隱含著物質中原子如何排列的資訊。現行的探究方法,就是利用繞射譜圖來反推出物質中原子排列的週期性,其最小的單位稱為單位晶格,以此單位晶格的結構沿空間各方向重複堆疊就組成了固態物質。若探測子與物質有能量的交換,使其出射後能量增加或減少,這種散射行為稱為非彈性散射。非彈性散射譜圖也就隱含著物質所能接受的能量之資訊。現行的探究方法,就是利用非彈性散射譜圖來勾劃出物質的能階組態,以理解其所能支撐的動力行為。
常用的探測粒子有 X 光束、電子束、 中子束、與雷射光束,其各具有與物質互動的獨特性,而適用於探討特定的物理行為。 本文介紹以中子為探測子,說說中子散射的儀器設備與科學應用,應用層面則較專注在材料的特性探究。
中子散射的特質
要瞭解探測子所能揭露的物質特性,就得從探測子與物質間的交互作用來理解,其交互作用的型態又主控於探測子的質量、帶電性、帶磁性、與所攜帶的能量。……【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