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2-11-01度量核反應之放射性—中子活化分析技術 515 期

Author 作者 門立中、張仕康: 任職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

在1936 年,由海凡塞(George Hevesy, 1885~1966)及李維(Hilde Levi, 1909~2003)兩位科學家使用中子撞擊稀土元素,而在稀土元素釔(yttrium)中定量分析微量不純物鏑(dysprosium)而開展了化學分析之一種新技術。

在那一個年代,微量分析的儀器,如感應耦合電漿光譜儀(ICP-OES)、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都尚未被研發上市。 因此使用中子撞擊待分析的樣品,使微量元素被活化而具有放射性,再量測其輻射強度,用以分析其成份及含量就成了重要的微量分析技術。然而,為了尋求適當中子射源,使這種「中子活化分析」仍不能成為普遍應用的分析技術。直到 1950 年代,由於各國紛紛建立原子反應爐,且開放用於科學研究,所以能提供穩定方便的中子源。更由於半導體科學的發展,鍺鋰偵檢器圖一:中子活化分析之核反應路徑。更由於半導體科學的發展,鍺鋰偵檢器(偵測γ射線用的固態偵檢器,簡稱 Ge(Li)偵檢器)及多頻道分析儀的發展,使得能譜解析度有長足的進展。因此 「中子活化分析」方法,曾領一時風騷。在地質學、犯罪學、月球岩石、材料科學、環境樣品分析等各領域有很多貢獻。

中子活化分析— 利用中子撞擊原子

中子活化分析技術之原理,主要是使用中子撞擊樣品內各類組成成份的原子核。中子被原子核吸收捕獲後,原子核獲得了能量,成為激發的不穩定狀態,且具放射性。激發態的原子核再將能量以放射線或其他粒子放出。我們在測定這些放射線或粒子時, 就可以由其能量而分辨此原子為何種元素; 又由其放射性強度可測定其含量。

例如圖一所示,我們使用一束中子去撞擊待分析的樣品。樣品中的59Co(鈷– 59;自然界中的鈷,全部都是不具放射性的59Co同位素), 其原子核捕獲了中子而成為激發態的 60mCo,其半衰期只有10.5分鐘,因此經內部轉換後放出59keV(千電子伏特)之γ射 線,而成為60Co,而60Co具有1.173MeV(百 萬電子伏特)以及1.333MeV之γ射線。偵測其放射的強度,均可作為Co之定量。而 1.173MeV 及 1.333MeV 能量之γ射線,又可作為辨識其為60Co 之依據。因此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可作為定性分析(依據放射線能量辨識其元素名稱),又可作為定量分析 (依據放射線之強度而作為其含量比對)。

                                                                                                                                                         Y射線(瞬發Y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是利用原子核反應而度量其放射性;一般化學分析方法,多為原子核外之電子能階轉變而度量其光度之變化,(如紫外線光譜、原子吸收光譜及感應耦合 電漿光譜儀)。每一元素之同位素又各有其半衰期(half-life),因此調整中子照射的時間長短,及配合照射後冷卻時間之長短 (使短半衰期同位素先衰變而消失),可以使我們要分析的元素更清楚而精確的定量,避去了能量相近的干擾。……【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