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3-01-01玻璃瓶裡的太陽 517 期

Author 作者 曾耀寰/任職中研院天文所。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這是晚唐李商隱的一首名為《無題》的情詩,以多情女子的處境,描寫情人分離的哀怨。不論相見或別離都是難捨、痛苦與無奈的,若類比到原子之間的核分裂和核融合,可要寫成「分離時難合更難,核子使力萬物殘」。何以如此?這是因為時至今日,科學家一致認為核融合的困難度遠比核分裂高很多。

啟開核子之火

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開啟核子能量的潘朵拉之盒。美國杜魯門總統於1945 年向全世界宣佈:太陽自己產生能量的那股力量已經被釋放出來。同年,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這是人類首次見識到核子之火的威力。

原子彈的能量來自核分裂,與太陽能量來源的核融合不同。從較大原子分裂成二個以上的較小原子,並將少量的質量轉換成能量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核分裂。反之,如果從幾個較小的原子撮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較大的原子,過程當中也會損失質量,轉換成能量,我們稱之為核融合。有些原子可以自行發生核分裂,例如鐳和氚,鐳會分裂成氡和氦–4,氚則是變成氦–3、電子和反電子微中子;而核融合反應則必須在高溫高壓下才可能發生,例如太陽核心的氫融合成氦。這些看似煉金術般的變化,得要等到近代原子理論的出現,才能解釋整個過程。

核分裂也可以用在和平用途, 1953 年12月8日,美國艾森豪總統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強調「原子能的和平用途」。之後一座座核能發電廠陸續運轉,但核融合的發電廠一直都沒有商業運轉過,因為要將太陽放在一個玻璃瓶內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重力束縛太陽

玻璃瓶裡的太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太陽之所以能在核心進行核融合反應,在於自身的強大萬有引力。萬有引力使得太陽向核心壓縮,氫原子核之間相互靠近,核心溫度升高,當超過一千萬度,原子核足以相互碰撞,便開始核融合反應。極度的高溫雖然可以讓太陽膨脹,但此時更強大的萬有引力足以有效地束縛住整個太陽,就像一個透明的玻璃瓶限制住太陽,使得太陽的核融合反應可以持續一百億年。人類是否能製造出這樣的玻璃瓶?

磁瓶束縛

1951 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教授史匹哲(Lyman Spitzer)對玻璃瓶的太陽產生興趣。史匹哲主要研究電漿的行為,電漿又稱為「物質的第四態」,即原子因為極高溫而使得內部正負電荷剝離成帶電離子狀態。由於帶有電荷,電漿之間的運動會產生電場和磁場,進而改變電漿的運動行為。外加的電場和磁場也會影響電漿的運動,使得電漿的行為變得更加複雜。史匹哲嘗試利用外加磁場約束電漿,希望讓氘和氚侷限在很小的區域,進而發生核融合反應。由於帶電粒子垂直磁力線運動時,會受到磁場的阻力,順著磁力線則不受力,若用一個水管般的強磁場,便可以讓電漿像水流一樣,沿著磁力線流動,只要將此磁場水管頭尾相連,就可以約束電漿,這就是史匹哲構想的磁瓶。不過後來發現電漿就像個小頑童,很不易束縛,磁瓶內側的磁場強度比外側強,不均勻的磁場會造成電漿向磁瓶壁移動,簡單說就是電漿從磁瓶中漏掉了。

一組美國國家實驗室科學家設計了磁鏡的設備,長得像一段直磁管,磁管的兩端有較強的磁場,產生鏡子般的反射作用,讓電漿在直磁管內來回運動,不過後來發現仍有漏失的狀況。……【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