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3-01-01講一齣戲:Proof 517 期

Author 作者 單維彰/任教中央大學數學系。

去年有一件很幸運的經驗。5月20日(星期日)晚間7點30分,我在台北城市舞台趕上了綠光劇團之「世界劇場」十周年系列演出之一:《求證》的加演場。據說女主角姚坤君教授每次演出的最後一幕都真的落淚,而那天下午有表排的演出,所以她在晚間加演的第一幕眼眶就已經略微紅腫。

從名字或許便猜得出來,這是一齣關於數學和數學家的戲。既然是戲劇,也就不必太擔心數學元素。數學只是串起親情、愛情、仰慕、信任、猜疑、感激、嫌忌和渴望這種種凸顯人性戲劇元素的另一條「梗」罷了;數學並非是主角。

我早先錯過了民國94 年的首演,接著又錯過了95 年排進國家戲劇院的演出,其實我本來還會錯過去年的紀念重演。幸運的是,過去從我的廣播錄音謄寫逐字稿的校友,來信分享她看戲的心得,後來又即時傳來加演的消息,由身邊的朋友幫忙上網搶到了最後的幾個空位。當晚謝幕之後,也就是這次重登舞台的幾乎最後十分鐘(其後還有台中、台南各一場),劇團的羅北安先生說,這是世界劇場唯一賺錢的戲。

聽了羅先生的告白之後,我以為對這齣「唯一賺錢」的戲有所貢獻而自我陶醉著。這齣戲於西元2000 年首演,成為百老匯的固定戲碼之後,於四年間演出917場。作者Auburn生於西元1969 年(科學月刊發行試刊號的那一年),而這齣戲的劇本在西元2001 年獲得了東尼獎和普立茲獎。我在民國91 年初買到劇本,那是一冊薄薄的小書,內容全是四個角色的對白,加上極少數的背景註釋。同年5月27 日,我在漢聲電台介紹了這部劇本;而後從6 月3日起,在連續六次節目中口譯了大部分的內容。

民國89~92年間,我受漢聲電台梅少文女士之邀,每週一早上八點在她製作主持的生活掃瞄節目講50 分鐘的《關於人文的數學話題》。用各種「創意」評斷標準來看,梅小姐都是一位具備高度創意的人。她的勇氣造就了那麼一個沒有黑板、沒有公式、也沒有點名,卻持續了150 節的數學課。大部分的節目錄音,仍然開放陳列在網路上。

採購那部劇本並非為了漢聲電台,而是為了中央大學在91學年實施的「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y)創新實驗教學。當時,跨科際並不像今天是個火紅的詞語,它是當年劉兆漢校長在中央大學推動的「創意教學」之一環,而我們認為跨科際的學習和思考,是促成「創意」或「創造力」乃至於「競爭力」的一個核心元素。

這部劇本被設計在理學院學生的英文課裡。當時合作的朋友們,有英文系的林文淇教授和陳聖儀講師。如今,十年之後,中央大學的創意學程仍在進行,文淇主編的《放映週報》獲得台北電影節的「卓越貢獻獎」,而我很僭越地兼任了語言中心的行政工作,直接參與了本校英語文教育的政策規劃。……【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