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文章
文章專區
2013-02-01南極探奇—評《零下任務》
518 期
Author 作者
葉偉文/任職台灣電力公司
《零下任務:臺灣科學界第一次南極長征》
作 者: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2年4月
南極大陸位於地球的正下方,面積約為一千三百九十萬平方公里,大概是台灣面積的三百九十倍。對於置身於北半球的我們,距離相當的遙遠。南極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唯一沒有人類居住的大陸。它的冬、夏與北半球相反,夏天是十一月至三月,冬天則是四月至七月。終年酷寒,有紀錄的最高溫是攝氏十四點六度,最低溫則為攝氏零下八十九點二度。南極大陸百分之九十八的地域被一個直徑四千五百公里的永久冰蓋所包覆。
由於天候條件的嚴苛以及空間距離上的隔絕,使得南極大陸人跡罕至。有人甚至形容它是世界的盡頭。早年,世界很多國家都派出探險隊和科學研究隊伍去經營南極,主要是出於掠奪資源及擴張領土的野心。一度使得與世隔絕的南極成為世界上國際關係最複雜、糾紛最多、衝突最激烈的區域。
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避免南極區的國際糾紛加劇,一九五九年十二月,美、英等十二國在華盛頓簽署了《南極條約》,明確闡述了南極洲為人類所共有,而且只限於從事和平及科學研究活動。這項條約使南極大陸免於過度的人為活動,防止資源掠奪及開發利用的負面影響,使得這塊廣闊冰封的白色大陸,成為地球上碩果僅存的一片淨土。一九九一年,條約三十年的有效期滿,各國肯定並繼承了《南極條約》的基本精神,進一步達成共識,形成一項更為完善的國際法,也就是《關於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南極真正成為國際共管、人類共有的科學聖地。
國立海洋生態博物館(簡稱海生館)位於屏東恆春鎮,是個結合了海洋環境與生態的展示場所,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提供民眾對台灣四周海域,乃至世界各水域生物及其棲息環境的認識,拓展國人的海洋知識及海洋自然生態保育觀念。「極地海域」也是海生館的展示主題之一。透過實體與數位影像搭配的展示手法,呈現極地的海洋生物及環境生態。不過台灣本身位於亞熱帶,對極地的調查研究不易推動。而古語說「夏蟲不足以語冰」,對極地環境更是難有機會體驗。
進行南極研究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在極地設有研究站的國家本來就不多,基地的床位及實驗室空間都非常稀少而珍貴。而一切研究物資與生活所需都必須仰賴船隻或飛機的補給。甚至連能夠航行到南極的船隻也不多。但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南極研究成為國際科學研究上很熱門的項目。因為全球暖化的影響是現今世界最受矚目的議題。而對全球暖化最敏感的地區又正是南、北極。在極區,冰山的融化;物種的存續;中、低緯度熱量及生物基因的交換;污染物的傳輸等,任何有意義的發現,都有機會成為頂尖科學期刊的重要論文。這正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好機會。問題是,台灣的科學家如何才能一探南極這座寶山呢?……【更多內容請閱讀時報出版社出版《零下任務:臺灣科學界第一次南極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