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3-02-01從技術視角解讀白居易〈繚綾〉詩 518 期

Author 作者 趙翰生/任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

繚綾是唐代最著名的綾類織品之一,曾名噪—時。由於迄今尚未發現可以證實確屬這類織品的實物,相關的文獻記載又相當少,繚綾的精美和織造技術特點,我們現在只能從白居易〈繚綾〉詩中所透漏出的信息略知一二。

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應似天臺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織者何人衣者誰,越溪寒女漢宮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廣裁衫袖長制裙,金鬥熨波刀剪紋。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昭陽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對直千金。汗沾粉汙不再著,曵土踏泥無惜心。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常繒與帛。絲細繰多女手疼,紮紮千聲不盈尺,昭陽殿裏歌舞人,若見織時應也惜。

從紡織技術的視角解讀此詩,不僅可知:繚綾這種絲織品的紋樣是出自宮中,雖是單色織物,明豔卻遠逾羅、紈、綃、綺;展視全匹,直如四十五尺之飛瀑自天倒掛而下;經過裁制熨燙做成的繚綾衫裙,因人動轉而翩翩隱映之異彩奇文,猶如雪簇煙擁。最為重要的是還可知其織造特點和紋樣特徵。

繚綾的織造特點在其以「繚」為名中得到映現。唐代的綾織物種類繁多,但命名方式無外乎是依循織物的產地或特點,即地名、紋樣圖案、外觀特徵、組織結構和織造工藝等,繚綾當亦不例外。

「繚」很多時候往往和「撩」通用,最典型的例子是「眼花繚亂」也寫作「眼花撩亂」。繚綾在一些文獻中也寫成撩綾。繚之本意有纏、繞之意。《說文解字》:「繚,纏也。」而撩之本意則有挑起、撩撥之意。《說文解字》:「撩,理也。一曰取物也。攏取物為撩。又挑弄也。」可見「繚」和「撩」字義相近,詞性皆屬動詞,常常相互假借。繚綾顯然亦是得名於「繚」和「撩」之工藝特點。

比對各種織造方式,與「繚」和「撩」之本意最接近的工藝特點,當係「挑花」工藝。所謂「挑花」,是以挑梭的方法形成花紋。這種方法,早在商代即已出現,至漢唐時,挑花工藝愈加成熟,一些挑花織物,例如織成,已制織的非常精美。而就白氏詩中所云繚綾的精美和制織複雜程度來說,當時制織繚綾似乎也只有採用挑花工藝才行。元稹〈織婦詞〉:「繅絲織帛猶努力,變 撩機苦難織。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陰山道〉:「挑紋變 力倍費, 棄舊從新人所好。」皆印證了繚綾是以其工藝特點而得名的。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18期】(封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