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2年
- 636期-2022諾貝爾獎特別報導(12月號)
文章專區
2022-12-01探索人類起源的無盡之旅 威爾遜與帕波的師生傳承
636 期
Author 作者
寒波/科普作家,經營部落格與粉絲頁「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帕波(Svante Pääbo)憑藉重現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組,獨得今(2022)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帕波可說是古代遺傳學領域的開創者,而這位充滿話題的傳奇人物當然也有師承,其中又以生物學家威爾遜(Allan Wilson)影響最大。有意思的是這對師生儘管差距一個世代,關注的主要議題卻驚人地一致。對於汲汲營營、求新求變的研究者們,也許能帶來某些啟示。
兩代大師短暫的師生情緣
據帕波 2014 年發表的自傳《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Neanderthal Man: In Search of Lost Genomes)所述,他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就讀博士時主要研究免疫學,卻也對古埃及文明感到興趣。他受到重現已滅絕斑驢(Equus quagga quagga)DNA 的研究啟發後,也試圖從古埃及木乃伊萃取DNA,隨後將成果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因此讓一位國際知名學者注意到他⸺而這就是帕波與威爾遜結緣的開始。
類人猿與智人的頭骨
自傳中還寫到,帕波回憶當時收到威爾遜的來信,詢問接下來的休假年能否前往「帕波教授」的實驗室度過,讓他受寵若驚。那個年頭資訊不發達,威爾遜哪裡會知道他聯絡的對象竟然只是一位博士未畢業的研究生!
不過這位威爾遜是何許人也?他任職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於1970 年代以蛋白質為材料和學生金恩(Mary-Claire King)一起提出「人類與黑猩猩的遺傳相似度超過99%」,轟動世界。在1980 年代,威爾遜又以DNA 為材料比較世界各地不同人的粒線體DNA 差異,研究結果支持智人(Homo sapiens)在數萬年前離開非洲、移民各地的「非洲單地起源說」,再度震撼世界。
當時正值50 歲盛年的威爾遜,是位如同皇后樂團(Queen)般的國際學術明星,名聲外溢超出自己的人類遺傳學領域。可是這麼一位大人物,卻非常謙遜地聯繫新人。威爾遜肯定不清楚帕波的底細,才會誤以為他是教授。雖然那時資訊不發達,卻也不至於太過閉塞,因此從常理來想,威爾遜應該預設帕波是初出茅廬的新秀學者,因為道上有點名氣的角色他多少會有所耳聞,除非是還沒機會認識的新人。諸位讀者不妨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從小到大的所見所聞,就能體會到威爾遜這番表現有多不容易。這些大師的小事,事隔多年後咀嚼起來更有味道。
不僅如此,免疫學出身的帕波之所以決定轉換跑道,威爾遜適時的鼓勵想必也十分關鍵(這也不是第一次,威爾遜十幾年前便曾說服熱衷社運的覺醒青年金恩投入博士班)。在威爾遜休假那一年,帕波先去了瑞士,等威爾遜1987 年回到柏克萊大學後立刻投入他的門下從事博士後研究,三年後又前往德國的慕尼黑大學(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擔任教授。顯而易見,作為演化遺傳學家的帕波,威爾遜才是正式引領他入門的導師。……【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