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專欄
文章專區
2013-04-01
無遠「氟」屆—從牙齒保健到原子彈
520 期
Author 作者
高憲章/任職淡江大學化學系
氟化物
氟
酸
玻璃
原子彈
牙齒保健
一聽到氟與氟化物,一般人會直接聯想到牙醫、牙齒保健或者是各種有關於氟化物的產業,但是氟化物最初被人類發現、鑑定研究與原始用途,卻與牙齒一點關係也沒有!
氟是少數幾個深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元素之一,有著獨一無二的化學特性,除了利用其添加在飲用水裡來達到預防蛀牙的效果,甚至還是製造原子彈的重要功臣。這樣一個重要且特殊的化學元素——氟,其在化學研究發展史上卻是一段出了名的悲慘與壯烈的故事。
玻璃工的秘密
在十六世紀時,一位德國的物理學家喬格包耳(Georg Bauer, 拉丁名為 Georgius Agricola)曾經相當仔細地在他的拉丁著作
De re metallica
中描述了當時礦工經常染上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當時被稱作是惡鬼在礦坑裡的惡作劇,這本書其實主要是在詳盡記錄如何將金屬從礦石中提煉出來的,對於這個疾病的描述只有一小部分,但卻是史上首件正式將氟對人體的影響記綠下來的文件。這本書被翻譯成許多種語言,甚至還有中文版,書中解釋了他如何配置一種稱為Fluxes 的溶液,礦石被挖掘出來後,需要很高的溫度才能夠熔解,接著才可以加工予人使用,而利用了這種溶液當溶劑,就不需將礦石加到高溫就能輕鬆熔解掉再進行加工了。早在十五世紀末的時候,即曾經有煉金術師描述過這種幫助礦石熔解的方法,德國的礦工稱之為“Flußspat”(fluorspar)。這種可以幫助礦石熔解的物質,在自然界中就找得到,有著非常多樣化的美麗顏色,紫色的看上去非常像紫水晶,綠色的看起來很像透明的翡翠,我們稱之為螢石(或氟石),事實上,它們在交易的市場上就經常被拿來當作有瑕疵的水晶與翡翠。
圖一:天然螢石的外觀。
倘若將氟石浸泡於酸裡面,比方說泡在硫酸中,然後溫和地加熱,接著會產生非常刺鼻的煙霧,而且這個有毒的煙霧會侵蝕玻璃。據說在1670 年,德國紐倫堡的一名玻璃工人斯瓦恩哈德(Heinrich Schwanhard)就使用了這個方法來創造藝術玻璃蝕刻,不過這個傳聞已經無從考證,斯瓦恩哈德使用硝酸來軟化玻璃應該是比較可靠的說法。第一個真正的螢石冶金方法則是魏剛(John George Weygand)在1725 年發表,然而這個配方是據傳由一個不知名的英國玻璃工輾轉告訴他的。至於關於氟石化學反應的研究,在1768 年由馬格拉夫(Andreas Marggraf)所發表。
受到馬格拉夫的啟發,瑞典的藥劑師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 在1771 年開始了一系列關於氟石的研究,嘗試發掘其化學性質以及其在酸中反應的特性,他同時也觀察到,以蒸餾裝置加熱泡在硫酸中的氟石,所散發出來的蒸氣會腐蝕玻璃,在蒸餾裝置上的固體殘留物,用水萃取之後,產物類似一般酸鹼中和反應後沈澱的物質,而蒸餾出來的蒸氣若引導到水裡,會發現有白色矽的沉澱物,同時溶液呈酸性,舍勒便將這個溶液稱為“Flußspatsäure”(氟石產生的酸——氟酸)。
酸中的破壞王—悲壯的研究史
雖然這樣一個新的酸被發現了,但當時仍有許多人認為這不過是一種鹽酸或是硫酸的衍生物,「氫氟酸」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氟石,當時卻無法證明這是一個新的天然物種。直到鹽酸被證實是新發現的元素——氯與氫——的產物後,才有人回想到氟石產生的酸可能與鹽酸類似,但卻是一個新的元素。法國的物理學家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認為,這種酸是一種由未知的、更活潑的元素所形成,氫氟酸才被正視為一個新的元素所產生的酸,氟也正式被認定為一個新的元素,這個名字由戴維(Humphry Davy)爵士所建議,一開始時命名為Phtor,在希臘文中是破壞的意思,完全符合氟在當時被發現的各種特性。
對於氟化物的研究,尤其是為了將氟給單獨分離出來以證明它存在的研究,可以說是化學家們的夢靨。由於這項研究的高危險性(全身性毒性、皮膚暴露灼傷與侵蝕性組織傷害、吸入式傷害與深部眼睛組織傷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化學家的生命。最初由塞納德(Thénard)與給呂薩克(Gay-Lussac)開始嘗試製備高濃度的氫氟酸,但是產物在大氣下反應性非常的高,很快的就把實驗用的玻璃器皿腐蝕,並對皮膚造成特殊的侵蝕性灼傷,研究只好終止。接著戴維使用電解氟化物的方法來嘗試,結果連陽極的白金電極都被腐蝕掉,他自己也因氟化氫毒害而病倒。瑞典的喬治諾克斯(George Knox)與湯瑪斯諾克斯(Thomas Knox)兄弟試著複製戴維的實驗,改用銀或汞的氟化物,雖然成功證明電解的方式可以分離出氟,卻仍因無法收集保存而雙雙受到毒害。許多研究者光是由於試著處理高純度的氫氟酸,就遭遇慘痛的代價甚至中毒或付出生命,在這段期間,各種氟化物不斷地被發現,但是在分離出純的氟仍就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戰。
直到1886年,法國的化學家莫桑(Henri Moissan)利用電解的方式,把整套電解裝置上的玻璃零件都換成不易與氟發生反應的材料,並以螢石製成試驗用的器皿,在低溫下裝著無水氟化氫進行電解,終於成功的得到純的氟氣,他發現這種氣體有著驚人的活潑性,與矽接觸會著火,與氯化鉀反應可置換出氯氣等等現象,這些研究讓他日後得到了諾貝爾化學獎,也奠定了現代化學工業對氟在研究與使用上的基礎。……【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20期】
圖二:莫桑電解氟化氫的裝置。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