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3-04-01溯河性香魚再現淡水河流域之倡議 520 期

Author 作者 陳章波/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退休研究員。謝蕙蓮/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2年11 月初於台北 新店溪溪洲一帶 採獲 6 條香魚(全長約 18 公 分)。2012 年 5 月及 8 月在 淡水河華江溼地採得台灣蜆 36 顆,有大有小(殼長介於 0.3~2.6 公分,粗估平均每平 方公尺有 107 顆)。香魚在 流動的水體生活,蜆營底棲生 活,兩種都需要高溶氧水質, 牠們的出現顯示淡水河系的水質條件似有變好的跡象。此 時正是推動淡水河整體生態修復的契機。

修復淡水河生態文明

淡水河流域位於台灣北端, 發源於標高 3536 公尺的品田 山,共有三大支流,最南者為主 流大漢溪,中為新店溪,兩者匯 流而成淡水河,於台北市附近的 江子翠、華江一帶,再往北與基 隆河匯合經關渡平原,往西北注 入台灣海峽。古早時期的淡水 河,是鰻魚、香魚等魚類、毛蟹 等蟹類降海溯河必經之地,河口地帶亦有文蛤、紅蟳等漁產,以及多樣的生物,如飛白楓海星。

鰻魚、香魚、文蛤、飛白楓 海星等都是對環境敏感的種類, 只能生存於水質乾淨、溶氧高的 水域。牠們的存在,代表淡水河 生態系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不僅孕育多樣化的物種,更滋養了 無數代的水岸文明的發展。 自淡水開港以後,沿淡水河之艋舺(今萬華)、新莊、板橋 一帶,形成市集;繼台灣光復後, 政府銳意建設此區,工商各業急 遽發展,人口激增,尤以台北市 改制後,發展更形快速,沿岸人 口已達 650多萬,成為政治、 經濟及文化中心。隨著都市化及 工商業發展,淡水河系中、下游 河段(華中橋及浮洲橋以下至重 陽橋)已成優養化水域,水中溶 氧常低於生物存活所需的 2 毫克 ∕公升,以致生物多樣性低,皆 為耐汙染種類所組成。香魚、飛 白楓海星等敏感物種已經絕跡, 鰻魚苗、文蛤的分布已侷限在河口外的沿岸地帶,且族群量亦已 很少。淡水河的汙染,已經嚴重 降低了台北市及新北市都會地帶的生活品質。汙水下水道系統的 興建,雖然可攔截都市生活汙水 的排入,但要恢復淡水河生態服 務,再現香魚、鰻魚、毛蟹、文蛤、海星等生物之生命力,需要 整體水質的改善,這有賴堅實的 跨領域整合研究,並在此基礎上 進行前瞻性的淡水河生態復育的 實作。

香魚所代表的淡水河

生態服務價值 香魚的養殖條件顯示,最適水溫在 15 ~ 25℃,而以 18 ~ 22℃為佳;正常成長最低溶氧量需 3.5 ~ 4.5 毫克∕公升;由 此,推測台灣原生種香魚生存的溪流環境適宜水溫及溶氧需求極可能相似於此養殖條件。……【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