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22-10-15人工智慧能辨識假新聞嗎?或是會加劇假新聞問題?《AI製造商沒說的祕密》
490 期
Author 作者
凱德.梅茲(Cade Metz)
祖克柏每天都是同樣的穿著:灰色棉質T恤與藍色牛仔褲。他認為這身穿著可以給予他更多的能量來經營臉書,他喜歡稱呼臉書為一個「社群」,而非公司或社交網路。「我真的想要簡化我的生活,除了盡己所能服務這個社群外,我希望將其他的決策減到最低,」他曾經這樣說道,「世間有一大堆心理學理論都說了,即使是你穿什麼、早餐吃什麼等等一些小決定,都會令你疲憊與消耗你的精力。」但是2018年4月至國會作證時,他穿的是深藍色的西裝,並且繫了一條臉書藍的領帶。有人把他這身裝扮稱為「我很抱歉」服。還有一些人說他的髮型露出整個腦門,使他看來像是悔過的僧侶。
一個月前,美國與英國的報紙大肆報導英國新創企業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蒐集臉書逾五千萬名用戶的個人資料,在2016年總統大選期間用來為川普陣營瞄準選民。此一報導引發媒體、公共利益倡導人士與立法者對臉書鋪天蓋地的指責聲浪,使得過去幾個月已飽受批評的祖克柏與臉書所承受的壓力更為沉重。祖克柏被傳喚至國會山莊作證,接受為期兩天共十小時的訊問。他回答了來自近一百位議員的逾六百道問題,涉及的議題有新有舊,包括劍橋分析公司的數據洩漏案、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假新聞,以及經常出現在臉書上的仇恨言論,煽動如緬甸與斯里蘭卡等地的暴力事件。祖克柏連連道歉,儘管有時看不出來有任何歉意。不論是在私下還是公開場合,祖克柏經常展現出機械化舉止,不斷眨動雙眼,頻率之高已超過一般人,他的喉嚨也不時會不自覺地發出聲響,像是機器出現故障一樣。
在第一天參院作證進行到一半時,來自南達科塔州的共和黨籍資深參議員約翰.圖恩(John Thune)質疑祖克柏道歉的誠意。他指出過去十四年來,這位臉書創辦人不斷為接二連三發生的惡劣錯誤公開道歉。祖克柏表示他十分清楚這一點,不過他也提到臉書現在已認清應該以新的方法來經營,它所要做的不只是為線上資訊的分享提供軟體,並且也需要積極監管在線上分享的資訊。「我認為我們現在已學到針對多個議題──不僅是資訊的隱私,同時還有假新聞與外國勢力對選舉的干預──我們必須採取更為積極的作為與承擔更大的責任,」他說道,「光是製造工具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確保這些工具是用來為善。」圖恩表示他對祖克柏的反省感到欣慰,但是他要知道臉書究竟要如何來解決這些難題。他以仇恨言論為例,這是一個看來容易但實際不然的問題。在語言上,所謂的仇恨言論往往難以定義、難以區分各國間有時極為細微的差異。
祖克柏的回應是將時間倒轉至臉書草創初期,並且娓娓道出他和他的部屬在作證前幾天所準備的陳腔濫調。他表示,當他在2004年於宿舍內創立臉書時,人們可以在這個社交網路上分享任何東西。如果有人檢舉分享的資訊並不適當,該公司會進行審查,決定是否要將此一資訊移除。他承認,十幾年來,此一行動已快速蔓延成為尾大不掉的陰影,有超過二萬名約聘人員審查來自逾二十億名用戶在社交網路上可能遭到扭曲的資訊。不過,他強調,人工智慧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儘管如伊恩.古德費洛等研究者認為深度學習可能會加劇假新聞的問題,祖克柏卻是把其視為解決良方。他告訴圖恩參議員,人工智慧系統已能以近乎完美的準確度來辨識恐怖分子的宣傳資料。他說道:「今天我們坐在這裡,我們自臉書撤下的伊斯蘭國(ISIS)與蓋達組織(Al Qaeda)的相關內容,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人們尚未看到之前,就已先由人工智慧系統發現。」他承認其他形式的有毒內容較難辨識,包括仇恨言論。不過他相信人工智慧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表示,在五到十年內,人工智慧甚至可以分辨仇恨言論中細微的差異。然而他沒有說出口的是,即使是人類也無法就哪些是仇恨言論、哪些不是達成共識。
***
兩年前,2016年的夏天,在AlphaGo擊敗李世乭之後,川普擊敗希拉蕊之前,祖克柏坐在二十號樓的會議桌前,這棟建築是該公司在門洛帕克園區內的新核心。這是由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設計的扁長形鋼骨結構建築物,占地超過四十三萬平方英尺,是足球場的七倍。屋頂是其自有的中央公園,有九英畝的草地、樹林與碎石子小徑,臉書員工隨時都可以來這兒散步休息。室內則是一個巨大的開放空間,容納兩千八百位員工、大量的桌椅與筆記型電腦。如果站在正確的位置,你就可以一眼貫穿整棟建築,直達彼端。
祖克柏正在進行公司的年中檢討。各部門的主管會走進他所在的房間,討論他們在當年前六個月的進展,然後離開。這天下午,該公司人工智慧部門的主管與技術長邁克.施瑞普弗(Mike Schroepfer)走進房間,由楊立昆(Yann LeCun)來報告部門的工作。他詳細說明他們在影像辨識、翻譯與自然語言理解等方面的進展。祖克柏只聽不說,施瑞普弗也是不發一言。接著,當報告結束,人工智慧主管團隊走出房間後,施瑞普弗責備楊立昆,指責他說了等於沒說。「我們需要一些足以顯示我們比其他公司強大的東西,」他告訴楊立昆,「我不管你要怎麼做,我們需要贏得競賽。你去發起一項我們確定會贏的競賽。」
「影片。我們在影片上會贏。」他身後的一位同事說道。
「看吧?」施瑞普弗向楊立昆吼道,「你學著一點。」祖克柏要全世界視臉書為創新者──是谷歌的競爭對手。這樣的形象能夠幫助公司吸引人才。隨著反壟斷的幽靈在矽谷死灰復燃,創新者的形象也有助保護公司不致遭到分拆──至少公司內部許多人都如此認為。他們的想法是,臉書可以據此向主管當局強調,它並不僅是一個社交網路,它的意義並不僅是人們之間的連結,它是一個能夠開發對人類未來至為重要的新科技的公司。臉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就像是展示此一形象的公關部門。這就是為什麼當初施瑞普弗對一屋子記者宣布臉書正在開發可以破解圍棋的人工智慧,而且支撐此一計畫的概念將深入整個公司。這也是為什麼祖克柏與楊立昆幾個星期後企圖搶先深度心智取得擊敗圍棋里程碑。但是,臉書實驗室的主管楊立昆不是那種不顧一切追求夢幻目標的人。他不是哈薩比斯與馬斯克。他在人工智慧的領域浸淫了幾十年,他視人工智慧的研發為一段漫長的路程。
結果,施瑞普弗當初向一屋子記者所宣稱的大創新,儘管對公司未來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但是與他所想像的完全不同;而且這個大創新也沒有那麼偉大,其概念在公司擴散的方式更遠非原先預期。
為臉書人工智慧實驗室在紐約與矽谷的辦公室僱用了數十位頂尖的研究人員之後,施瑞普弗又設立了第二個組織,負責將實驗室的科技實際應用。該組織名為機器學習應用團隊(Applied Machine Learning Team)。剛開始的時候,該組織將臉部辨識、語言翻譯與圖像自動說明等科技置入臉書這套全球最大的社交網路之中。但是它的任務後來改變了。2015年末,伊斯蘭激進分子在巴黎及其近郊發動協同攻擊,造成一百三十人死亡,四百多人受傷。祖克柏對該團隊發出電子郵件,詢問他們能做什麼來打擊臉書上的恐怖主義。接下來幾個月,該團隊分析了臉書上數千則與恐怖組織有關、違反政策規定的貼文,設計出一套系統能夠自動偵測出恐怖分子新增的宣傳資訊,然後再交由約聘員工進行審查,決定是否應該移除。祖克柏在參議院所說臉書的人工智慧能夠自動辨識來自伊斯蘭國與蓋達組織的宣傳內容,指的就是此一科技。然而其他人質疑此一科技的精密與準確程度。
2016年11月,在祖克柏仍極力否認臉書參與散布假新聞之際,迪恩.波梅洛(Dean Pomerleau)卻下了戰書。三十年前,波梅洛在卡內基美隆大學借助神經網路製造出一輛自動駕駛車,如今卻在推特發文提出他所謂的「假新聞挑戰」,打賭一千美元沒有一位研究人員能夠建造一套自動系統,可以分辨新聞的真假。
他寫道:「我會提供任何人二十比一的賠率(每個參賽者可拿到的金額上限為二百美元;總共一千美元),賭他們無法開發出能夠分辨網路上新聞真假的自動演算法。」他知道以目前的科技水準根本無法做到,因為這需要非常縝密的人類思考與判斷能力。人工智慧科技若是能夠辨識假新聞,就代表此一科技跨越了一個意義重大的里程碑。他說:「這代表人工智慧已達到人類智力的水準。」他也知道所謂假新聞是見仁見智,真假之間的區別其實繫於意見上的差異。既然人類都無法在新聞的真假上達成一致的看法,又如何訓練機器來辨識真假?新聞,本質上是客觀觀察與主觀判斷間相互拉扯下的產物。「在許多時候,」波梅洛說道,「並沒有正確的答案。」此一挑戰最初引來一連串的回應,但是一無所獲。
在波梅洛發出挑戰的第二天,臉書仍在繼續否認假新聞的問題,該公司在門洛帕克的總部舉行媒體圓桌會。楊立昆也在現場,記者問他人工智慧能否偵測在社交網路上快速流竄的假新聞和其他有毒內容,包括暴力的直播影片。兩個月前,曼谷一名男子上吊自殺,並在臉書上現場直播。楊立昆用一個道德難題來回應。「要如何拿捏過濾與審查之間的平衡?憑經驗和良心自由心證嗎?」他說道,「此一科技要不已經存在,要不就是可望發展。但是問題在於該如何正確使用它?這不是我的專業。」
隨著外界的壓力日益沉重,施瑞普弗開始挪動機器學習應用團隊內部的資源,聚焦於清理遍布於社交網路上從色情影片到假帳戶的有毒內容。到了2017年中期,偵測不當內容已成為該團隊最主要的工作。施瑞普弗將之稱為「第一號優先任務」。與此同時,該公司繼續擴充審核不當內容的約聘人力。很顯然地,光靠人工智慧是不夠的。
因此,在祖克柏因劍橋分析公司數據外洩案而赴國會作證的時候,他必須承認臉書的監視系統仍需要大量人力的支援。這些系統能夠辨識某類影像與文字,例如裸體照片或是恐怖分子的宣傳資料,但是一旦偵測出來後,人類監察員──數目龐大,大部分在海外的約聘人員──就會介入審核每一則貼文,決定是否該刪除。事實上,不論人工智慧工具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多麼精準,它們仍缺乏人類判斷中的彈性。例如這類系統就難以區別色情照片與一位母親以母乳哺育嬰兒影像的差異。同時,它們所面對的並非一成不變的情況:儘管臉書的系統能夠辨識多種有毒內容,但是各種新的內容不斷在網路上出現,這些都是該系統沒有訓練到的。在聽證會上,加州民主黨參議員黛安.范斯丹(Dianne Feinstein)問祖克柏如何阻止外國勢力干預美國大選,後者再度搬出人工智慧。不過他也承認情況很複雜。「我們已部署新的人工智慧工具,能夠更準確辨識可能會干預大選或散布不實資訊的假帳戶。不過這些攻擊的本質,你知道,是俄國有一批人專門利用我們的系統,」他說道,「所以這是軍備競賽,對吧?」
書 名|《AI 製造商沒說的祕密:企業巨頭的搶才大戰如何改寫我們的世界?》
作 者|凱德.梅茲(Cade Metz)
譯 者|王曉伯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 2022 年8 月
◤首部以AI科學家為主軸的報導文學,用最貼近我們的視角,揭露人工智慧的機會、局限與威脅。◢
伊隆.馬斯克認為,人工智慧正以令人擔憂的速度進步,他說:「如果科學家開發一套打擊垃圾郵件的系統,該系統最終可能會認定,最佳方法就是消滅全人類。」但谷歌的賴瑞.佩吉和臉書的馬克.祖克柏則認為,對人工智慧有如偏執狂的憂慮,有礙於數位烏托邦的實現。AI的發展到底該不該受到監控,成了一個爭議不斷的議題。
自從一名因為脊椎問題終生無法再坐下的科學家傑弗瑞.辛頓,點燃了微軟、谷歌、臉書、百度等科技巨頭的搶才大戰。迄今,AI已與我們息息相關,除了日常應用,也正在與軍事武器搭上線。一旦發展成熟,軍事衝突的規模勢必遠大於過去,發動速度之快也將超乎人們的理解。然而,誰有權做這影響數十億人口的決策?又是誰在參與此一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