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2-01國衛院進行大分子藥物研發 能有效治療大腸直腸癌 434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或稱結腸直腸癌,是源自結腸或直腸的癌症,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改變、糞便中帶血與體重變輕等。誘發此癌症發生的原因有生活習慣、遺傳等因素,而風險因子則有肥胖、抽菸、飲食和酒精等。而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有透過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等。

而最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與國內衛生福利部所發佈的癌症死亡的數據統計,結腸直腸癌已居全球與臺灣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而在臺灣近期的研究中,更發現其中約3%的病患被發現帶有R-脊椎蛋白3(R-spondin-3, RSPO3)的基因表現異常。

R-脊椎蛋白3,先前的研究已知為致癌基因(oncogene),而此基因在正常的情況下,會在胚胎時期活化細胞的增殖。而當該基因突變或過度表現蛋白質時,研究人員則發現其能透過控制 胞的調控,使癌胞的增殖和分化。研究也發現在許多癌症中,均存在RSPO3基因異常的表現,導致癌症細胞的大量生長,形成難治癒的癌症,並影響癌症患者接受傳統治療的有效性。

現階段,RSPO3基因的致癌性已被廣泛地研究,由於RSPO3基因正常情況僅於胚胎時期表現,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若將此基因作為藥物標靶將可能存在較低的副作用。而目前的相關研究證實以此為標靶的抗體藥物Rosmantuzumab,除了在過度表達RSPO3基因的大腸直腸癌動物模型中有顯著抑制效果外,在肺癌、卵巢癌與胰臟癌等研究模式中,均有顯著的療效。目前,此藥物已進入臨床一期(Phase I)的試驗中,且被證實常見於腫瘤微環境中,相關領域的學者們也正積極研究RSPO3基因於不同類型癌症中所扮演之角色。

除了此標靶藥物,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也積極投入大分子藥物研發,研究團隊以RSPO3基因為標的,開發出具新穎序列的RSPO3抗體——DBPR117。研究團隊透過實驗,發現RSPO3基因表現異常之腫瘤的癌症動物研究模式,可透過單獨使用DBPR117或是合併其他化學療法,來降低化療抗性進而達到抗癌加乘的效果。

研究人員表示, 從目前的研究顯示DBPR117擁有龐大的市場潛力與競爭力,未來也會持續不斷進行更多的研究。為了進一步增進治療大腸直腸癌的療效,往後將會朝向合併現有化療藥物,以提高臨床上在化學療法具抗性難治癒癌症治療成效,希望能提供病人抗癌治療時更具優勢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