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文章
文章專區
2013-06-01台灣鹽田濕地之威脅與機會
522 期
Author 作者
郭品含/就讀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所博士班。王筱雯/任教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台灣的西南海岸由於平直的沙岸以及日照強烈,自古以來便是優良的曬鹽場所。台灣早期利用海水採鹽,製鹽、曬鹽曾風行一時,如今相關行業雖已式微,其於生態上的意義卻也值得重視。
台灣鹽田之興與衰
根據台灣鹽博物館網頁資料,台灣鹽業發展始於1665年瀨口鹽埕(今台南市南區鹽埕南方)的開闢,隨著不同朝代的變遷及產業的需求,於1977年達到鼎盛時期,當時全台共有5117公頃之鹽田;然而,曾是台灣重要經濟的鹽,由於曬鹽成本及人力不足等因素,加上受限於台灣的氣候條件及成本的考量,漸漸沒落,最終於2002年隨著七股鹽場的關閉,結束了台灣338年的曬鹽史。
其中有關布袋鹽田的興衰,根據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之文獻整理,在清乾隆四十九年(西元1784年),布袋沿海一帶的魚塭改闢鹽埕,寫下了布袋鹽業史的序章;到了清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鹽田規模擴大,範圍遍及新厝、義竹、東石、布袋,總共面積共兩千餘甲,布袋曬鹽開始嶄露鋒芒,成為當地早期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日據時期,因為日本國內產鹽條件較差,所以陸續徵收魚塭做為鹽埕,直到民國前,整個嘉義的鹽田面積達七千餘甲,年產量約有四十萬噸左右,經過多次的改制與拓墾,到了布袋鹽業最盛的60年代,曾經被頌為「白金歲月」的日子,當時從事鹽工的人口約有兩千四百多位。然而,自1983年台鹽公司改採機械製鹽,許多鹽工被迫資遣或退休,且隨著台灣鹽業的沒落,布袋鹽業於民國九十年(西元2001年)七月正式結束作業走入歷史。
鹽田新生命—濕地
廢棄鹽田屬國有土地,由於其底質為具有高鹽分之黏土層,不適合植物生長,且多位屬台灣西南沿海地層下陷之海岸地區,因此未有大規模之開發。由於少了人為的干擾,不少鹽田自廢棄後漸成為了動、植物的重要棲地、候鳥遷移度冬中繼站、保育動物的覓食區及台灣少見稀有水鳥的繁殖場。以布袋鹽田為例,根據內政部建署國家重要濕地網站調查統計,其鳥類數量及種類豐富,共有鳥類27科,93種,又以東方白鸛、黑面琵鷺、鵟、魚鷹、紅隼、小燕鷗等列為保育類的動物。鹽田濕地內有豐富的仔稚魚等於河口、鹽田、潮溝之中,提供了鷗科等鳥類覓食;冬季曾記錄有5000 隻以上紅嘴鷗與黑尾鷗在此區域活動,且經常有雁鴨科、小水鴨、赤頸鳧、高蹺鴴、青足鷸等鷸鴴科在此覓食、度冬;而夏季,則曾記錄小燕鷗、蒼燕鷗等在此育雛。由於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布袋鹽田於2007年被劃製為國家重要濕地(圖一)。類似布袋鹽田濕地,亦有位於台南的七股鹽田濕地、位於高雄的茄萣濕地(原竹滬鹽田濕地)及永安鹽田濕地四處廢棄鹽灘於2007年被納入國家重要濕地,合計共4022公頃。
圖一:布袋鹽田內留有了珍貴之鹽田遺跡,並因人為干擾的減少,
成為了動、植物的重要棲地、候鳥遷移度冬中繼站、
保育動物的覓食區及台灣少見稀有水鳥的繁殖場,
透過濕地生態系統的建構,賦予了這片廢棄鹽田新生命。
鹽田濕地生態系統功能
生態系統為在一個特定環境內,透過生物與非生物因子(如空氣、水、土壤等)交互作用,藉由能量的流動,構成了具有生物結構及生物與非生物間物質循環的系統,而人類從生態系統中可得到之效益稱為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可分為四大項:供給(provisioning services)、調節(regulating services)、文化(cultural services)、支持(supporting services)。
根據聯合國於2005年提出之生態系統評估報告(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鹽田濕地能提供之生態系統服務中,包含燃料的供給、氣候及生物性調節、汙染控制、認同感及美學之文化性服務及營養循環之支持性服務。
鹽田濕地之威脅—劣化之環境
濕地水文條件驅使了濕地的發展及其功能,水文量提供了生物之棲息環境,建構了生態系統,而水文循環牽動了水體的交換,並為生物提供了食物的來源,穩定了生態系統。
鹽田濕地位屬沿海地區,其生態系統中位屬食物鏈上層之生物為以魚、蝦、底棲生物為食物之水鳥,而依不同鳥種的棲地需求,過深及過淺的水域皆會影響其休憩、覓食及活動。例如高蹺鴴主要於10公分內之水域進行覓食及休憩,而20公分以上之水域因可提供魚類生長的環境,提供黑腹燕鷗食源,成為其覓食利用之棲地。然而,鹽田因本身的地理條件,蒸發量大,約八天即可達10公分之蒸發量,故若未有外在水文量的補充,常多呈乾枯狀態(圖二);此外,廢棄的鹽灘環境在缺乏管理下,舊有水閘門及水源供應系統多為毀損及破損,因此未有完善之水文循環及水位管控,任其受氣候操控,鹽田水文環境呈乾枯及積水兩現象相互交替。
圖二:合適之水文環境提供了生物休憩、覓食及活動之環境,
然而若未有完善之水文循環及水位管控,
鹽田內之水文環境呈乾枯及積水兩現象相互交替,
無法長期維持在適合棲地利用之條件。
(上二圖:邱彩綢攝影)
以布袋鹽田濕地為例,區域內多為短腳類的鷸鴴科,其主要利用水深為10公分以內之淺水域,而布袋鹽田濕地於旱季時,其土地呈現乾枯狀態,甚至因乾枯導致鹽田土壤飛揚,形成風飛沙,對週邊社區造成影響;但於汛期時,因布袋鹽田地勢較低,成為洪水蓄存空間,以2012年6月19至21日因泰利颱風侵襲台灣西部並引進西南氣流,造成嘉義地區約151毫米之降雨量(中央氣象局統計資料)為例,此降雨事件使得布袋鹽田內積水,於2012年6月25日之調查結果發現全區水位多高於30公分,故布袋鹽田濕地之水文量無法長期維持在適合棲地利用之條件。‥‥‥【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