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專欄
文章專區
2013-06-01
腸與菌談千萬代的戀愛
522 期
Author 作者
程樹德/任教陽明大學微免所。
烏賊
發光細菌
費雪氏弧菌
過氧化氫
觸酶
舌蠅維戈氏菌
細菌
無菌動物
動物與細菌緊密互動,可見之於夏威夷短尾烏賊(hawaiian bobtail squid)身上,這種烏賊長成後,雖然只有三公分長,兩、三公克重,但在腹部的外套膜內有發光器官。牠發光時,能配合背部所受到照入水中之陽光亮度;當處在更深海水中的掠食動物,向水面上監視欲獵取食物時,便見不到小烏賊的完整輪廓,這種偽裝方式叫「反照明」(counterillumination)。這或許也是未來隱身衣服的操作方法,因它可讓穿著者隱藏在視覺背景之中,難以被察覺,而光是由發光菌所發出的。
烏賊與發光細菌的共生
剛從卵孵出來的小烏賊,其實體內並沒有細菌,故得從海水中吸引它演化上的老夥伴——費雪氏弧菌(Vibrio fischeri )來居住。首先小烏賊感應到環境中有胜肽多醣(是細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時,就由發光器進水口端的纖毛細胞分泌黏液,以黏附海水中的各種細菌,而費雪氏弧菌特別能群聚於此,進而進入發光器官。
發光器官並非善開大門,來者不拒,它用強勁水流,先篩選掉那些不能抗拒逆流的細菌,再分泌過氧化氫來殺害細菌,過氧化氫有強氧化能力,是動物細胞製造的活性氧品種(reactive oxygen species),唯獨費雪氏弧菌,不但有供游動的鞭毛,而且在它膜間空間有對付過氧化氫的觸酶(catalase),能分解之而保護細菌內部的細胞質,能通過這兩大考驗,細菌方能入住發光器的前腔。
在前腔內,烏賊供應細菌胺基酸及糖,讓它們長成大菌落,即可開始發光,故小烏賊孵出後一天,就能利用「反照明」,來保護自己。
稀奇的是,黎明時小烏賊會排出絕大多數的細菌,只保留約5%的細菌,這又是為何?為了發光,需要供應大量能量給細菌,而白天時小烏賊又潛伏沙中不動,故可能為節省能量,而定期丟棄細菌群體的絕大部分。
在這奇妙組合中,小烏賊用它的眼睛及眼外的感光小囊(extra-ocular vesicles)來接受並測量陽光及反照明光的強度,並調節反照明光的強度,使它在不同的陽光亮度及海水深度下,即能隱蔽身體輪廓。
采采蠅腸道中的幫手
前例中,動物似乎居上風,它能收縮發光器官,以排空其中的的細菌,但在采采蠅體內,它與細菌的合作就更密切了,采采蠅居住在非洲中部,介於撒哈拉沙漠及加拉沙里沙漠之間,吸動物血生存,並能傳播人類睡眠症及動物錐蟲病。
采采蠅身上有三種共生細菌,主要的一種叫做舌蠅維戈氏菌(Wigglesworthia glossinidia),屬名來自於發現者(Serap Aksog)要紀念剛逝去的英國昆蟲學家維戈渥斯(Vincent Brian Wigglesworth)。這維戈菌是腸內菌科的一種菌,居住在采采蠅的腸道,有點類似大腸桿菌,它長達千百萬年與昆蟲細胞共生,已經密不可分,因此這種含有細菌的細胞稱為細菌細胞(bacteriocyte)。
采采蠅,屬於雙翅目舌蠅屬。不同種類的采采蠅嗜好的血源也不同,
其中對血源選擇不專一的種類能透過叮咬人、動物而散播傳染病。
由於長久住在昆蟲細胞內,維戈氏菌的染色體業已大量縮減,也即刪掉了非必要的部分,但仍能製造及分泌關鍵的維生素給昆蟲細胞,若蟲子缺乏這些維生素就沒法繁衍後代了。而這種細菌也無法離開其腸道獨立生存。
以上兩例談及動物與細菌不同程度的合作互利,在人類腸道,居住了高達一百兆隻細菌的大群體。它們如何貢獻給動物一些好處,以換取在這溫暖又充滿營養的環境生存呢?這是近來熱門的研究課題,本專欄以前也談過,提供維生素、轉化腸內酵素不能消化的多醣為小脂肪酸以供寄主吸收、刺激腸內免疫細胞分泌抗菌胜肽以排除別類細菌……等等,都是有證據的理論,但腸內菌是否因與某種動物長久共同演化,因而形成特殊關係?也即人是否有不同於別種動物的專屬菌種或菌株,這是個尚未解答的疑惑。
細菌—影響腸道發育的關鍵
史特拉千(David P. Strachan)觀察非工業化國家中,人民患過敏疾病及身體免疫病者,比工業國家中所佔之比例少很多;他提出假設——環境過於乾淨,是否剝奪了某類免疫的T細胞活躍的機會,反倒刺激另一類T細胞活躍,使得患上過敏及氣喘之機會提升?
若把這種「衛生假設」運用於腸道的免疫系統,則能進一步提問:是否專屬的腸內細菌,與這種動物腸道免疫系統發育及成熟有關係?
從1950年代開始,就有了「無菌動物」的研究,因胎兒經產道出生時,先接受母親的各種細菌,再吃入環境中由食物及水送入的細菌,故初生幼兒的內外很快就布滿了細菌,為了觀察細菌與動物的互動,將豬、小鼠、大鼠等胎兒直接從子宮內取出,放入完全無菌的箱子內培養,這就是無菌動物(germ-free animal, gnotobiotic animal)。
腸道菌與胎兒
腸道菌群並非是生來即有,當胎兒尚未出生,處在母親的子宮中時,其腸道幾乎是呈無菌狀態。胎兒經由產道自然分娩時,產道中的細菌便會進入胎兒體內;而在出生後的幾天,哺乳、呼吸等也是細菌進入新生兒體內的途徑。
這些外來細菌在腸道內定植,形成新生兒最初的腸道菌群。隨著幼兒的成長,腸道菌群的種類結構將逐漸穩定,形成成熟的腸道菌群。對動物而言,腸道菌中的共生菌能提供養分,並誘導免疫系統發展。
雖供以充分營養,無菌動物吸收某些養分能力差,腸的形態與蠕動性異常,小腸上的派耶氏斑(Peyer’s patch)較小;這斑是存在於小腸(迴腸)上皮層內的大型淋巴結,人體的派耶氏斑有數公分之長,可達30顆之多,內有B細胞及T細胞、巨噬細胞及樹枝狀細胞,乃腸道免疫功能的重要成分。
無菌動物生產抗體的漿細胞少、上皮層內淋巴細胞少,抗微生物胜肽及分泌型抗體(Ig A)之分泌都少,表示沒有了腸內菌與腸的互動,腸內免疫系統之發育可能缺陷甚多;當補投給無菌動物以正常腸內菌後,部分缺欠則能彌補回來。
檢視小鼠腸內菌的一系列試驗
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卡斯柏(Dennis L. Kasper)實驗室的鍾姓博士後研究員(Hachung Chung)為首的小組,嘗試將人的腸內菌餵給無菌狀態的小鼠。他們所要詢問於自然的問題是:各種動物的腸內菌有無專屬性?不同動物腸內菌,刺激腸內免疫系統發育的能力是否不同?
三週大無菌的瑞士小鼠(Swiss Webster mice)被灌以健康人或健康鼠的糞便,然後仍放回無菌培養箱內,牠們的子女則由母親傳遞腸內菌群。子嗣的盲腸,均遠小於無菌小鼠反常的大盲腸,表示不管是人或鼠的腸內菌,都足以矯正「盲腸巨大」的症狀。
每隔四或兩周,研究者收集親代及子代鼠糞,先測定腸內菌數量,並用核酸大量定序儀(pyrosequencing)訂出其中菌的核醣體小單位(16S rDNA)的核苷酸序列,以資供定其種小名及屬名。首先他們(人菌鼠及鼠菌鼠)所排出的菌量相當,表示人腸內菌也能住在鼠腸內,且達到一致密度,其次兩組鼠的菌相都忠實反映接種時菌相,即人與鼠腸內菌以類桿菌(Bacteroidetes)最多,其次是革蘭氏陽性菌(Firmicutes),再次是元菌門(Proteobacteria)。
有趣的現象出現在種的階層,即兩組鼠糞內,共有的菌種並不多。當中尤以革蘭氏陽性菌門最明顯,研究者鑑定出1321種菌,其中「鼠菌鼠」糞中有925種,「人菌鼠」糞中有416種,兩種糞共有菌只有20種,即全部菌種的1.5%;回頭看初期接種時的人糞菌及鼠糞菌,革蘭氏陽性菌門內種的相同數,也只有0.8%,這代表人與鼠腸內菌,在屬以上階層(門、綱、目、科、屬)都有相似性,就在種這個階層相異大,證據明確指出,長久共同演化後,每種動物的腸內菌,新種出現甚多。
既然人與鼠都有大量專屬的腸內菌,研究者再問:其T細胞數量是否有異?檢查腸之黏膜基底層(lumina propria),派耶氏斑、上皮層內及腸系膜下淋巴結的T細胞數量,人菌鼠幾乎同於無菌動物,表示人菌無法刺激小鼠T細胞的增生。
雖然人菌無法支持腸附近T細胞的增生,研究者將檢查範圍擴大到脾、鼠蹊及肢內淋巴結,倒沒有發現兩組間有何差別。
若用與小鼠接近的大鼠糞便,以之灌注給無菌小鼠,也發現大鼠腸內菌,依然無法刺激小鼠小腸免疫系統的成熟,表現與人腸內菌相似,可見腸內菌新種的專一性頗強。
研究者繼續再用「微陣列」來分析,細胞內何種基因可能被腸內菌所激發而啟動其功能。微陣列是一個小玻璃片,上面密密的附上幾千個小核酸片段,使它能捉住同一基因的傳訊RNA,以決定細胞內何基因處於開動狀態,他們用腸繫膜淋巴結內T細胞分析,發現鼠菌鼠T細胞之T活化相關基因開動了,但人菌鼠內,這些基因較沒開動。
正常腸內菌群似乎該能保護腸子,免受病菌侵犯,於是研究者灌注傷寒沙門桿菌給各組老鼠。他們發現1~4天時,鼠糞中病菌數,以鼠菌鼠為最低,人菌組居中,而無菌鼠組最高;侵入脾臟,以及引發盲腸外水腫發炎數病徵,也以鼠菌組最低,人菌組次之,無菌組最高,即病得最重。
這項研究呈現大量數據,由15個人掛名,分屬6個機構,即哈佛醫學院、史丹福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養樂多中央研究所、加州巴羅阿圖榮民健康照護系統、波士頓兒童醫院;足見甚至在生物學界,大型研究,多實驗室合作,商業公司背後支助,均是目前高品質研究的條件,但若日本人的養樂多公司也廁身其中,其商業企圖就很明白了。
這研究首次明確指出,各物種有它專屬的一大群腸內菌,這可說是場菌與腸的戀愛,已持續了浩渺的千萬年呢!
無菌動物
無菌動物是指完全不含微生物,特別是不含病原菌的動物。無菌動物一般以剖腹手術自母體子宮取出,在無菌室中以無菌飼料餵養。無菌動物的個體,能使用於實驗中,研究各類微生物對動物本身的影響。
參考資料
Chung, H.,
et. al
., Gut Immune Maturation depends on Colonization with a Host-Specific Microbiota,
Cell
, Vol. 149: 1579-1593, 2012.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