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3-07-01論台灣的能源處境與能源政策 523 期

Author 作者 王釿鋊/任職財團法人中技社。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芮氏規模9.0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當地的核電廠在天災與人為的疏失下,引發輻射外洩事件,引起全球民眾對核能安全普遍的質疑。然而福島震災至今,全球仍僅德國、瑞士、義大利等極少數國家宣稱放棄核電,就連日本也重新開啟核電。難道處地震帶的日本人對核電沒有疑慮嗎?還是當下包含核電在內的能源政策,仍是較適當的作法?這也顯示能源政策的制定應是一個理性的過程,取捨之間,要思考後果是否是國家社會承擔得起。

能源政策

國際能源總署對能源安全的定義為:「充足的(adequate)」、「支付得起的(affordable)」和「可靠的(reliable)」。我想這些觀點應是一個國家能源政策最基本、最重大的要義。「充足」在狹義面來講應是平時用油用電,不需要管制,非常時期則是能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支付得起」應是指社會不該有能源貧富差距存在。至於「可靠」的意涵,指的應是可取得、且具持續性的能源。

能源安全-充足

以一個無自主能源的國家,要滿足「充足」這個條件,釜底抽薪的方法就是想辦法有自產能源,對台灣來講就是再生能源跟核能(核能因微小原料儲量,常可使用數年,國際上稱核能為準自產能源)。台灣的水力發電,由於集水區所在受颱風災害無情的摧毀,目前發電佔比僅約2.66%(101年),考量環境保持,目前已很難擴充。台灣南部日照充足,西岸也有許多很好風場,政府規劃至2030年,風力裝置容量達4200 MW( 陸域1200 MW、離岸3000 MW), 太陽光電3100 MW, 如以2011年兩者裝置容量所發電量為基準,且至2030年台灣的用電量能維持零成長,風能發電佔比將提升至約5.6%,太陽能發電量則為1.62%,兩者加總仍遠低於可當作主要能源來源的選項。注意,這其中除了用電量維持零成長外,還假設在全球颱風區域尚無成功運轉離岸風機的前例下,我們能順利達成目標。3100 MW太陽能電池裝置容量是陽光屋頂百萬座政策的目標,能否成功跟政府財政是否足以支持補貼有關,更重要的是要有具足夠日照的屋頂數量。至於地熱,因為具經濟規模與效益的是深層地熱,地質條件是否允許進行具規模的開挖,地質界存在不同看法。因此,對台灣而言,再生能源對能源自主性可提供的成效是不樂觀,也顯現台灣要滿足「充足」這個要件的難度。至於核能問題,近日討論很多,在此就不再贅述。綜合上述,很顯然台灣要滿足能源充足供應,加強來源的穩定性,同時儘量做到多重來源與能源多樣性應是必然的選擇。

能源安全-支付得起

其次我們來談「支付得起」這個要件。目前提供人類使用的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生質、水力、太陽能、風能、核能等,既然多樣性與多重來源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怎樣的組合是最符合經濟效益,同時又能兼顧充足供應與可靠,是考量重點,也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需要專業整合的團隊,長期從事的工作。據我所知政府一直朝這方向在進行,包括結合國外經驗與國內情況,建立不同模型,進行預測工作,同時也隨著時間遞衍,不斷調整。近日美國頁岩氣價格低廉,僅約每單位4 美元(百萬BTU),因此有人提出台灣可以大幅提高天然氣使用量。首先,美國法令規定天然氣輸出只對與美國已簽訂FTA 的國家,且輸出須經美國總統批准。因此除非美國修法,我國是否可從美國進口天然氣,是未知數。其次,美國天然氣是經管道輸送至客戶端,由於地理位置,運送至台灣的是液化天然氣,由於冷凍液化(-162℃)與運輸成本的因素,目前抵台天然氣成本會增加約5~8 美元不等。如從美國船運至台灣,由於美國頁岩氣產區在東岸,且巴拿馬運河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不能通行,因此運輸成本勢必增加。因此如貿然大舉投入不確定且自己毫無掌控能力之事項,同時大量放棄其他比較經濟的投入,屆時如事與願違,對社會的損傷恐非一時之事。

能源安全-可靠

有關「可靠」的考量,掌握各項能源來源的短中長程可靠度,能源輸儲、主客觀條件需求、以及能源本身性質與應用時之優缺點都是要素。就台灣而言各種能源來源各有其優缺點:風能與太陽能深受天候季節影響,差異頗大;石油與天然氣我們主要從中東進口,區域政治相對較不穩定;煤潛在取得困境相對較少,但較不環保;風能與太陽能供電能力不穩且需要大量輔助設施,目前科技能力與理想需求還有一定程度落差;油氣儲存在台灣以儲槽為主,不過受接收港口限制,目前台灣天然氣儲量僅可供10 天左右,未來能否大幅提高,要考量國家財政,但仍受天候與地理條件限制。上述僅約略列舉各項能源從「可靠」的角度考量,對台灣而言,存在的一些不同層度的問題,也再次顯現一個無自產能源地區,能源處境的不易。

時間的橫軸

在考量能源政策時,除了「充足」、「支付得起」和「可靠」三項要素時,還應將三項要素置於時間的橫軸上,因為任何形式的能源使用,都要建構相關的軟硬體設施,譬如建造一座專用的液化天然氣接收與儲存設施或火力發電廠,從規劃以至完工,約需耗費8~10年的時間。

我國政府的能源政策基本上也涵蓋了本文所提這些要素,且更進一步,標舉了要信守對國際的減碳承諾,將能源安全與穩定供應的難度往上進一步推升。

日、韓、新加坡等國雖然與台灣一樣,能源也幾乎全仰賴進口,但日本商社在國外掌握了不少油源,且近年日本與蘇俄對庫頁島區域的能源蘊藏已簽署共同開發的合約;韓國除核電占比約40%外,也積極投入中亞的油氣開發;新加坡目前使用由馬來西亞來的管道天然氣,也正積極規劃跟鄰國買電。相較於上述三國,我們獨立的地理環境,能源安全景況似乎更為險峻。筆者曾在一次會議上與鄰座英國學者談及能源自給率問題,當他聽到我們約98%能源倚賴進口,非常驚訝,問筆者:「那你們都睡得著嗎?」,筆者實無言以對。希望有朝一日,我們真的可以睡得很安穩,只因為上述三個面向有關能源的問題,我們相當程度的都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