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22-08-15
阿茲海默症論文疑似造假,將對產學研界造成什麼影響?
488 期
Author 作者
編譯、整理報導|羅億庭
阿茲海默症
類澱粉蛋白
乙型類澱粉蛋白
類澱粉蛋白假說
藥物
新型機轉
神經退化疾病
在今(2022)年7月21日,美國范德比大學(Vanderbilt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家施拉格(Matthew Schrag)所提出的質疑,震撼了學界與生醫產業界——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神經科學家萊斯內(Sylvain Lesné)在2006年發表於《自然》(
Nature
)期刊的一篇研究可能涉嫌造假,而該研究主題是關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成因之一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其中一種結構「Aβ*56」。
施拉格的調查從去(2021)年8月開始,經過《科學》(
Science
)期刊為期六個月的調查,提供了施拉格更多關於萊斯內可能造假的有力證據。這其中也有許多阿茲海默症研究的專家,包含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神經生物學家佩里(George Perry)、加洲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CSF)的神經科學家福賽思(John Forsayeth),以及一位專業的獨立圖像分析人員,在審查了萊斯內的論文後對論文中的數百張圖片提出質疑。著名的荷蘭微生物學家與科學誠信(scientific integrity)顧問比克(Elisabeth Bik)也表示,萊斯內等人放在論文上的圖像疑似是透過拼湊不同實驗的照片組合而成,且獲得的實驗結果可能也並不是當初的預期結果,數據可能已被更改以符合研究假設。
今年年初,施拉格向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和《自然》期刊提出了質疑。而萊斯內這項研究的造假,是否可能誤導阿茲海默症的研究長達16年呢?
對產學研界造成的影響
針對這起造假事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在7月27日召開了專家記者會。在這場記者會裡,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廖永豐表示,由於至今為止仍未有針對Aβ*56這種特殊類澱粉蛋白寡合體開發出的藥物進入臨床試驗,因此對於阿茲海默症新藥開發的衝擊並無太多負面影響。臺北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也指出,類澱粉蛋白其實有許多不同的型式和組合,並非只有Aβ*56這種型式,造假的結果大多經不起考驗,且在這16年中與Aβ*56有關的假說並不多,大部分都是由同一個研究團隊所發表,可見其他團隊難以重覆驗證出此研究的結果,自然後續的發展也較不具有影響力。
而其實早在1992年,就已有學者根據遺傳、病理證據, 提出阿茲海默症患者腦中會堆積乙型類澱粉蛋白(amyloid β, Aβ)的類澱粉蛋白假說(amyloid hypothesis),且1996年就已有類澱粉蛋白寡聚體的研究被發表。直到今日,世界各地包括歐美各國、日本、澳洲、臺灣等不同實驗室,也都曾經發表有關類澱粉蛋白寡聚體毒性的文章。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韻如表示,在本次疑似造假的論文中,出問題的部分主要在於論文裡的電泳膠圖,使得研究容易得出「Aβ*56是具有神經毒性的物質」等結論,但論文中有關動物認知行為實驗的數據並未被挑戰。因此,此篇疑似造假的論文影響到的是研究者對Aβ*56的公信力及興趣,但學界並不會因此全盤否定類澱粉蛋白寡聚體或是類澱粉蛋白假說。
王培寧進一步說明,類澱粉蛋白假說非常龐大,因此藥廠在設計阿茲海默症藥物時,往往只能針對其中一個部分作為主力發展方向。一項新藥的設計開發,無論是時間、人力、金錢的成本都十分龐大,若是開發方向錯誤將造成嚴重損失。在過去十幾年來,產學研界都已經體認到,不能只專注於開發抑制類澱粉蛋白毒性的藥物,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傅中玲也指出,目前以類澱粉蛋白為主要藥物設計的研究已愈來愈少,研究者大多將目光放往阿茲海默症的其他標的,如tau蛋白、神經發炎,以及其他各種新型機轉。目前全球罹患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的人口已達3000萬人以上,隨著世界人口高齡化,這些患者的數量也與日俱增。要戰勝阿茲海默症,除了我們需要對此疾病有足夠的了解,更需要積極探討可能的致病原因與治療方向。
(123RF)
新聞來源
1. Piller, C. (2022). Blots on a Field?
Science
, 377(6604), 358–363.
2.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Nature期刊的阿茲海默症研究疑似造假,會造成什麼影響?」之專家意見,2022年7月25日。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