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7-15插管輔助無線感測系統 降低鼻胃管錯置傷害 487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陳亭瑋

鼻胃管是一種由鼻孔經咽喉、食道插入胃中,再透過管道提供營養的裝置,常用於無法自行吞嚥進食的病患身上。隨著臺灣人口高齡化,臨床上的相關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鼻胃管的設置有一定的門檻與風險,如果在插管的過程中誤入氣管且沒有發覺,可能會造成感染性肺炎,甚至引發死亡。為此,在中正大學電機工程團隊張嘉展、張盛富兩位教授的帶領之下,設計了一套「鼻胃管插管輔助無線感測系統」。首先,在鼻胃管中置入天線,透過手持式讀取器接收電磁波,協助導引監控鼻胃管的行經路徑,讓醫護人員能安全、正確的置放鼻胃管。

一般鼻胃管插管會進入胃部至少十公分,但由於管線材質較軟,有可能發生管道彎曲反摺,或是進到胃部的位置太深、太淺的狀況,而這些都會導致灌食不順利。目前在臨床上若要確認鼻胃管位於正確的位置,有幾個不同的做法,包括藉由X光影像判讀、以針筒打入空氣依據灌流聲判斷相關位置,或者以管線反抽測試所得的液體是否為胃酸來做判斷。然而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誤判率,還需要仰賴醫護人員的經驗來作為輔助。雖然市面也有一些輔助定位的儀器,但這類儀器的價格普遍較高昂,以致於無法普及至一般照護中心。

「鼻胃管插管輔助無線感測系統」的無線電波發射器會隨著鼻胃管進到體內,再由使用者手持讀取器沿著人體表面掃描接收電磁波。在經過多次改良後,團隊最終設計出有如貼紙般輕薄的天線,可以黏貼包覆在鼻胃管前端。針對四個鼻胃管插入的重點部位,包括咽喉、食道、賁門、胃內部十公分處,都能夠進行偵測。團隊以豬隻進行實體驗證,發現手持的讀取器在距離20公分處就可以測得訊號,而且還可以結合手機應用程式接收掃描結果。而且相較於市面上的定位儀成本低廉,有機會大規模量產。

鼻胃管常裝置在無法吞嚥進食的患者身上,由鼻部經食道插入胃中,透過管道提供營養。(123RF)


研發團隊目前將持續改良此感測系統,預計會再加入光感測器等,此外他們也正在著手申請設計專利,並且積極尋找廠商合作技轉,希望能有效協助第一線醫護人員更快速有效的判斷鼻胃管位置,並且應用於醫療院所、長照機構、居家照護或者動物醫療場景。未來也會將相關技術應用於其他醫療需求,如手術器械的使用,進一步將技術用於提升醫療品質。


新聞來源
中正大學,〈降低鼻胃管錯置傷害 中正大學電機團隊設計插管輔助無線感測系統〉,2022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