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22-07-15
有相關就互為因果關係嗎?《因果螺旋》
487 期
Author 作者
陳建仁
因果關係
相關性
因果性
相關不蘊涵因果
憂鬱症
思辨
經濟衰退
COVID-19死亡率
GDP
OECD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原因,細細推究之後,會發現是結果;也有些時候,我們認為是結果,經過抽絲剝繭,才知道竟然是原因。
「倒因為果」「倒果為因」的謬誤,常常出現在因果推理當中,如果一開始對因果的辨別就是錯誤的,當然不會有正確的因果推論。
因果錯置的最重要根源,就是在同一時間點觀察因和果之間的相關,即使看到因和果有相關性存在時,卻分不清何者是因,何者是果?因果關係,除了要有相關性(association),也要有時序性(temporality),也就是「因在前、果在後」。即使有相關性,還不一定有因果性(causation),有時候未經思考分辨,就會把「相關性」錯認為「因果性」。
舉幾個例子來說,我們看到健身教練的肌肉很發達,但是,是肌肉發達的人才能當健身教練,還是當了健身教練肌肉才發達,或是互為因果循環呢?我們必須進一步去詢問許多健身教練,回憶他們在當教練之前,肌肉是否已經很發達,才能夠釐清肌肉發達在前,或是當健身教練在前。
我初中念英文時,聽到老師說:「英文不好的同學,要常聽英文歌,英文才會變好。」聽英文歌真的能提升英文能力嗎?我們確實觀察到英文好的人常聽英文歌,可是我也曾經看到一位家長要求孩子聽英文歌,認為這樣子英文才會變好,孩子卻回答:「因為英文不好聽不懂,所以就不想聽英文歌。」到底是英文好才常聽英文歌?還是常聽英文歌,英文才變好呢?要判斷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必須釐清孰先孰後,才能確定。
我們也常常聽到:「這對夫妻因為有共同興趣,所以感情很好,如果希望夫妻感情好,就要培養共同的興趣。」其實,這段話也有驟下因果關係的風險,因為有可能是這對夫妻本來感情就很好,才開始培養兩人的共同興趣。
當我們看到有相關,若要判定是否有因果,一定要先辨明時序性。我們只要牢記「相關不蘊涵因果(Associ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就可以避免下錯判斷。
被貓咬傷容易得憂鬱症?
在進入檢視因果關係的思辨之後,接收到任何的資訊或報導時,就可以動腦想一想:究竟是有相關沒因果?還是有相關有因果?兩者間有沒有因果倒置的可能呢?
有一篇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的大數據分析研究提到,從超過130萬名病人的電子病歷中發現,被診斷出憂鬱症者有8.8%;而被貓咬傷而接受治療的人當中,同時診斷出有憂鬱症者高達41%。1因而認為「貓咬傷」和「憂鬱症」有顯著相關。
某些媒體看到這篇論文,可能就會以「被貓咬傷容易得憂鬱症」做為標題。此時,有因果關係邏輯的人,至少會考慮到下列的可能解釋:
①憂鬱症的人比沒有憂鬱症的人養貓的比例較高,所以容易被貓咬傷。
②有憂鬱症的人比沒有憂鬱症的人和貓在一起的時間較長,所以容易被貓咬傷。
③有憂鬱症的人比沒有憂鬱症的人比較會激怒貓,所以容易被貓咬傷。
④有憂鬱症的人被貓咬傷後,比較容易擔心而就診機率高。
⑤有憂鬱症的人不願承認自殘,而推託是被貓咬傷。
⑥被貓咬傷引起疼痛或感染,比較容易誘發憂鬱症。
⑦有憂鬱症的人比沒有憂鬱症的人養貓數較多,容易在阻止貓群打架時受傷。
一項研究的數據可以探究的因果關聯很多,不論是認為被貓咬傷容易發生憂鬱症,或是憂鬱症的人容易被貓咬傷,都需要多元思考,以減少因果倒置情況的發生。如果能夠盡可能找出各種假說來解釋被貓咬傷和憂鬱症的相關,並辨別清楚憂鬱症病人養貓的情況,是否和沒有憂鬱症的人不同,才能斷定憂鬱症在先或被貓咬傷在先,來確定因果的時序性。
COVID-19死亡率與經濟衰退之因果關係
2020年,臺灣的COVID-19防疫相當成功,7月20日彭博社公布了75個新興及前沿經濟體的防疫評比結果,該評比是以三大指標做為評量依據:公共衛生,過去30天內確診COVID-19死亡率;經濟活動,零售業、工作場所等活動的變化;公共政策,公共債務、撥備覆蓋率、信用評比等。臺灣高居冠軍,其次是波札那、南韓、泰國。
7月21日,《新聞週刊日本版(Newsweek Japan)》電子版,刊登了日本生命保險公司的智庫(日生基礎研究所),評估全球49個國家因應COVID-19的防疫成績。該研究所是根據疫情受害程度與經濟受損程度進行評估。疫情受害程度是以累積的確診人數、感染擴大率(6月16日至6月30日之間的新增確診病例對累積確診病例的比例)、致死率進行評比;經濟受損程度是以國內生產毛額(GDP)損失(計算疫前的預估與疫後的展望)進行評比。臺灣位居第1、馬來西亞第2、香港第3、泰國第4、中國、韓國並列第5、澳洲第7、紐西蘭第8、日本第9、挪威第10。義大利40名、美國與瑞典並列41名、英國與比利時並列第43名、最後一名是秘魯。
到了9月,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Our World in Data網站,公布全世界38個國家的2020年第二季GDP衰退狀況,臺灣衰退最少(0.6%),其次是韓國的3%、立陶宛的3.7%;秘魯衰退最多,超過30%,西班牙、英國、突尼西亞也衰退20%以上。該網站也公布同期COVID-19死亡率與GDP衰退百分比的分布圖,如圖1所示。整體而言,COVID-19死亡率越高的國家,經濟衰退的情況也越嚴重。像秘魯、英國、法國、義大利都是高死亡率、高衰退率的國家;臺灣則是低死亡率、低衰退率的國家。亞洲國家(綠色圓圈)雖然COVID-19死亡率偏低,但是經濟衰退情況也相當嚴重。
2020年10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也發表了疫情對總體經濟影響的研究結果,同樣發現COVID-19死亡率越低的國家,GDP損失也越小。臺灣則是在40個國家當中,COVID-19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也是唯一沒有GDP損失(經濟正成長)的國家。
上述四項數據很明顯地說明COVID-19死亡率與經濟衰退的相關性,然而,究竟是經濟衰退導致死亡率增加,還是死亡率增加導致經濟衰退呢?到底哪個是因、哪個是果?或者死亡率和經濟衰退之間,並無因果關係存在,而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Our World in Data網站也公布了世界各國的「防疫嚴格指數(Stringency Index)」。嚴格指數代表一個國家為了因應疫情,所採取的管制政策的嚴格度。例如封城、禁止上班上課、禁止國內旅遊等等,分數介於0∼100(分數越高越嚴格,分數越低越接近正常生活)。
比較臺灣和47個G20和OECD國家的2020年平均防疫嚴格指數,臺灣的平均嚴格指數是48國之中最低,其次是日本、紐西蘭、愛沙尼亞、芬蘭和冰島;平均嚴格指數最高的國家是阿根廷、印度、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
進一步分析2020年的平均防疫嚴格指數和GDP成長率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兩者間有很顯著的負相關:嚴格指數越高的國家,經濟成長率越低,經濟衰退越嚴重,如圖2所示。很可能封城、停止上班、禁止群聚造成了生產的停滯和消費的低迷。
繼續分析2020年的平均防疫嚴格指數和COVID-19死亡率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兩者間有很顯著的正相關(如圖3):COVID-19死亡率越高的國家,平均嚴格指數越高。可能高死亡率的國家傾向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
綜合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既不是經濟衰退導致死亡率增加,也不是死亡率增加導致經濟衰退,而可能是死亡率高的國家,採取了封城、停班、停市等嚴格措施,導致經濟成長的下降。
書 名|《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作 者|陳建仁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 年7 月
誤解都來自於錯誤的因果判斷!
所有事件的發生都其來有自,正確掌握原因,就可以有效控制謬誤產生。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原因,細細推究之後,會發現是結果;也有些時候,我們認為是結果,經過抽絲剝繭,才知道竟然是原因。「倒因為果」「倒果為因」的謬誤,常常出現在日常的因果推理中,如果一開始對因果辨別就是錯誤的,那怎麼會有正確的因果推論?
「因果螺旋模式」主要用來描述疾病在每一個階段的演進過程,都有各式各樣的驅動因子,推動整個病理變化的演進,促使病灶從分子、細胞、組織,逐步擴大到器官、系統、個體全身,再從個體,蔓延到社區、國家和全球,如同螺旋一樣擴展開來。
本書由此觀點出發,介紹常見的因果推論謬誤,分享在醫學史上重要的病因探索與醫藥研發的故事,建立因果關係的法則。內容談及疾病自然史與各種因果模式,並根據陳建仁院士長期研究流行病學領悟的心得,揭示他所創建的「因果螺旋模式」。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