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4-01人工智慧時代來臨 數位未來的三重變革 436 期

Author 作者 李依庭∕本刊主編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全球掀起一陣旋風,就連臺灣也不例外。每年,由張昭鼎基金會與科學月刊社共同主辨的張昭鼎研討會,與會中分享著當年度受注目或各種不同面向的科技技術。而今(2018)年,即將到來(4月28日)的研討會主題就是現今最火熱的人工智慧。
 
馬不停蹄準備研討會的同時,各種人工智慧的資訊也如雪片般飛來,面對生活中越來越隨處可見的人工智慧,除了妥善應用此項技術,人們又應如何看待,也是此議題的另一個焦點。因此,在上(3)月16日,由天下文化主辦的「聚焦AI.啟動數位未來」論壇,則邀請了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教授、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與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共同分享對人工智慧時代到來的想法與建議。
 
在演講的一開始,布林優夫森便點出科技為人們、企業和生活所帶來的改變,以往以人腦為主軸,然而現今因身處在資訊量爆炸的時代,大量的數據同時出現的情況下,就需仰賴各種演算法和機器學習,並藉由機器快速的檢、分析,幫助人們做最後的決定。另外,他也表示以往企業、公司以產品開發為目標,但在面對現今網絡的緊密連結,最終目標應延伸至平台,他更以蘋果(Apple Inc.)公司的app store和Uber為例,強調使用者與開發者、乘客與司機之間的雙向網路效應與交互作用。
 
最後,他認為人們以前所仰賴的核心,應逐步導向為群眾,藉由透過群眾的力量,找出更多、更厲害的方法。不過,他也強調雖然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快速的改變每一個企業,人們應該思考人腦與機器、產品與平台、核心與群眾之間的對應,並不是透過完全取代,而是將之重新取得再平衡。
 
在會中的對談中,布林優夫森與李開復也分別分享了美國與中國大陸人工智慧的近況,不論是在商業模式或是日常生活,皆發展出數據分析與數位化等技術,大幅改變商業經營或生活模式。面對世界各國的變化,李友專則表示臺灣雖然屬於小國,在人口不多、數據有限的情況下,縱使相較劣勢,但臺灣擁有先進的醫療技術和優於他國的健保體系。因此,臺灣應著眼在開放、共享上,創造與各國相互合作、學習的機會。
而面對人工智慧的到來,李開復也不可諱言的表示勢必會取代某些現有人們的工作,人類必須有所警覺,但也不需過度恐慌,還是能從中找出人類不可替代性的工作。布林優夫森也認為人類應將人工智慧看待為一項工具,工具的能力越強大,便能使人類能做的事情更多、更有效率。所以,人們應加強創造力、同理心、美學等機器無法取代的特質,才能讓工具被妥善應用,且在面對人工智慧的同時,保有競爭力。
 
談及人工智慧對教育的改變,三人皆認為由於記憶背誦人類遠不及機器。因此,在未來的時代裡,背誦已不再是主軸,只需適時透過AI工具輔助即可。而在縮減記憶相關課程的同時,應安排更多邏輯思維、創意思考等課程以加強學子們的創造力、好奇心,才能在這波人工智慧的浪潮中發揮出人類的特色與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