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2-15世界首例跨斷層地震光纖 開啟新一代臺灣地震觀測與災害研究 482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李依庭

(123RF)

臺灣位於地震活躍的環太平洋火山帶,且橫跨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平均82公分的速度朝西北碰撞歐亞板塊,使得臺灣的地震活動十分頻繁。不僅如此,根據地層調查,在臺灣共有33條活動斷層,主要地震帶則有3個,分別為西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東北部地震帶。

最令臺灣人印象深刻的921大地震,至今已逾20年。而在2018年2月發生於花蓮近海的芮氏規模6.2強震,不僅導致多棟大樓倒塌、傾斜,更造成民眾重大傷亡及生命財產的損失。根據研究顯示,引起這次災害的米崙斷層(Milun Fault)活動週期不到百年,我們對於它後續的動態仍須深入關注,不可輕忽。也因如此,「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就成為現代都市開發規劃中不可忽視的項目,然而要進行地震災害風險評估,首先的重要任務是收集完整的地震資訊。

921大地震後由科技部發起,在臺中大坑設置了井下地震觀測站的臺灣車籠埔斷層鑽井計畫(Taiwan Chelungpu-fault Drilling Project, TCDP),自2006年啟動以來已進行長達15年的地震觀測,TCDP地震觀測站對臺灣地震研究提供了卓越的貢獻,並於去(2021)年退役。

有鑑於此,近期由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與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合作,在花蓮七星潭設置口井下地震觀測站,並引進光纖地震觀測技術,共同執行跨米崙斷層井下光纖地震的研究。

由中央大學地科系教授馬國鳳主導並規劃的米崙斷層斷層鑽井計畫(Milun fault Drilling and All-inclusive Sensing project, MiDAS),在中央研究院關鍵計畫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等經費的支持下,於2020年啟動。地震觀測站選址於花蓮七星潭,分別於米崙斷層上、下盤設置井下地震站。研究團隊參考了車籠埔斷層鑽井研究經驗,並引進光纖地震觀測技術,結合傳統井下地震儀與新一代地震光纖,嘗試建立跨斷層地震觀測。

該研究預計於今(2022)年底設置完成,這不僅是世界上首例跨斷層的光纖地震研究,更是接棒TCDP地震觀測站的任務。研究人員期望MiDAS計畫能夠承先啟後,成為開創臺灣地科學界下一個20年輝煌的重要起頭,並將臺灣地震觀測與災害風險評估研究推進至「光」世代的領域。

 

新聞來源

中央大學,〈中大團隊主導花蓮地震災害研究 世界首例跨斷層井下光纖地震觀測〉,2022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