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 重磅快評
文章專區
2022-02-08日本福島「核食」禁令解除?應用「合理抑低」概念尋求外交經貿與健康雙贏
482 期
Author 作者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科學教育與科技政策研究。對資訊與真相有詭異的渴望與執著,夢想能做出鋼鐵人或心理史學。
去(2021)年12月「四大公投」以未能達到門檻,且不同意票略高於同意票,提案均未能通過。可能是基於其中「反萊豬」公投未獲通過的民意成果,公投後次日,日本與臺灣媒體開始陸續分析報導,日本「核食」解禁進口的可能。
今(2022)年2月8日,行政院「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記者會上,我國政府基於過去檢驗結果、檢驗量能與風險評估研究,以及呼應各國標準和去年的公投結果,宣布將現行以日本5縣作為管制的方式,調整為以「食品品項」作為管制的方法,如來自5縣的野生獸肉、菇類、漉油菜等3種品項禁止進口,其餘開放品項的產品,則需檢附輻射檢驗證明和產地證明,並經臺灣當地輻射檢測逐批抽驗。5縣以外則針對地區與品項放寬管制規範,如過去針對宮城、岩手、愛媛、東京等地的水產品要求檢附雙證,未來則不再要求愛媛、東京的水產品需附雙證,並調降5縣外食品的輻射抽驗頻率(表一)。
所謂的「核食」或稱「福島核災食品」、「福島等地食品」等,是指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東日本大震災,間接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嚴重核子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洩,而使東日本一帶環境輻射增加。當時全球有55國對日本進口食品提出程度不一的禁令;同年3月25日,我國也宣布禁止事故電廠所在的福島縣,以及福島縣西南方向栃木、茨城、群馬、千葉等,共5縣的所有農產品進口,該處農產品即為此處討論的日本「核食」。
歷經2016年底政府招開多場公聽會試圖開放核食進口未果,以及2018年底反核食公投通過,目前日本5縣所有食品仍禁止進口臺灣。但5縣外的食品,除高風險品項的產品需附輻射檢測證明方可進口外,其餘日本食品則須檢附產地證明即可進口。然而,截至去年底,世界各國僅存臺灣與中國完全禁止5縣食品進口,港澳地區與南韓則禁止部分品項如水產等進口,多數歐洲國家則要求特定品項的輻射檢測證明,而其他曾發布禁令的國家,目前已經完全取消管制。
縣市禁令不能反映輻射分布的時空特性
從輻射的特性來看,放射性元素會隨時間衰變為穩定的元素,並在衰變的過程中以輻射型態釋放能量,因此即使遭遇嚴重核洩漏或核爆汙染的區域,終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恢復無害。以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時釋放的最主要核種來說,最大量的碘-131估計釋出了430萬居里(約為車諾比核事故的十分之一),但碘-131的半衰期僅約8天,早已隨時間衰變至難以檢測,近幾年的邊關抽驗中,也從未檢出碘-131。其次量大的則為銫-137和銫-134,半衰期則分別約為30年和2年,有可能時至今日仍未衰變至足夠安全的劑量,因此仍是食品輻射檢測的重要對象。此外,雖然傷害更大,且會永久累積於骨骼中的鍶-90,半衰期約為29年,但近十年日本當地食品檢驗中,鍶-90含量極低、且推估可能非福島核事故所釋出。因此,考慮到放射性物質衰變的特性,隨著時間持續推移,我們終將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取消對東日本5縣食品的禁令,重點在如何評估合適的開放時間點,以達到有效降低風險,又不至於造成國際貿易阻礙的目標。
又從空間的狀態來看,無論是國人常稱的「核食」,或是有政治人物企圖改名為之的「福食」,針對日本5縣的禁令,其本意指的並非被輻射汙染或超標的食品,而指的是核事故鄰近地區的食品。然而,目前日本環境輻射分布的量測結果顯示,環境輻射的強度以福島電廠處為最大值,先在福島縣內往西北處擴散,再轉往西南方向的栃木一帶擴散,但多數區域的環境輻射劑量已介於0.2∼0.5 μSv/h,接近全球背景平均值0.274 μSv/h,而更遠的群馬、茨城、千葉,環境輻射多低於0.1 μSv/h(圖一),以5縣作為禁制的地區管理方式,並不能呼應目前環境輻射的實際分布。
圖一:截至2020 年10 月9 日,福島第一核電廠 周邊之環境輻射監測結果。
(資料來源:Extension Site of Distribution Map of Radiation Dose, etc.,/GSI Maps)
地區管理無法有效遏制特定高風險食品
以地區作為輻射食品管理的依據,顯然已不符合環境輻射的分布狀況,而實際食品的檢驗結果,也難以證成地區管制的可靠。以衛福部食藥署「日本輸入食品每日輻射檢測結果」為例,近15起驗出微量輻射的食品,雖均未超過我國的法規標準值(一般食品的銫-134加上銫-137每公斤不得超過100貝克),但其產地卻是來自離管制區域數百公里遠的北海道與京都(表二)。
又以2018年食藥署委託臺大毒理所教授姜至剛執行的「日本食品取樣檢驗與調查研究」為例,該研究整理日本厚生勞動省檢測報告,發現日本東北部的岩手縣,仍有一定比例食品產品被檢出輻射殘留超過每公斤25貝克,且有一例獸肉肉品超過我國法規標準。
此外,在食藥署的邊關查驗結果與委託研究中,均發現蕈菇類產品、野生獸肉、水產品有較高比例的微量輻射檢出。輻射在特定品項日本食品的殘留現象,也與長期以來,大量針對車諾比核事故的環境影響研究,發現蕈菇物種特別容易累積輻射,以及野生獸肉的輻射含量,取決於特定物種動物的飲食和遷徙行為的情況相符。當輻射的殘留同時取決於地理位置上的環境輻射分布和特殊物種、品項特性時,目前以「地區管理」的管制思維,其實對遏制高風險的輻射殘留食品進口的幫助有限,而仍需仰賴邊境抽驗的人力物力投入。
推估5縣食品對健康的風險影響
前文提及,我國法規對一般食品的輻射殘留容許量為銫-134加上銫-137每公斤不得超過100貝克,嬰兒食品及乳品為每公斤不得超過50貝克,飲料與包裝水則每公斤不得超過10貝克。與國際規範相比,我國的管制標準已比CODEX、歐盟、美加更為嚴苛,但對於管制標準的科學內涵,可以利用食品暴露風險評估模型來計算符合法規容許值的輻射食品對健康風險的效益,該模型可以一算式表示:
E = U(A)× M(A)× eing(A)× IPF
E:預估每年因進口食品而增加的輻射暴露量(單位:mSv/yr)
U(A):食品中輻射濃度(單位:Bq/kg)
M(A):每年食物攝取量(單位:kg/year)
eing(A):輻射等效劑量換算係數(mSv/Bq)
IPF:食品進口量占總量的比值(比例無因次)
針對該模型中的不同項次,我們可以利用過去的調查結果,來推估下5縣含輻射食品對健康的危害。2016年食藥署委託時任監委的張武修執行「日本茨城、栃木、千葉、群馬四縣食品進口臺灣民眾額外輻射暴露風險評估」,該評估利用此模型的計算結果,認為開放4縣食品進口,會使成年人每年增加0.259 μSv的輻射劑量。
2018年姜至剛執行的「日本食品取樣檢驗與調查研究」則進一步假設國人攝食日本輸入食品全部來自於福島等5縣,食品中輻射殘留與攝食量採平均值,食品進口量占生產量的比值取日本所有輸入食品占總食品重量1.4%,則成年人每年平均增加0.655 μSv的輻射劑量;若再改採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建議設定,高估進口食品占總量10%,則成年人每年最多增加15.2 μSv的輻射劑量。而2020年姜至剛執行的「輸入食品風險分析」在更新食品輻射監測結果下,估計攝食日本食品將使成年人每年平均增加 2.814 μSv,每年最高增加5.094 μSv。
相比起日常生活中可見的其他輻射來源,如臺灣地區背景輻射約每年1600 μSv;臺灣地區平均醫療輻射每年約800 μSv;胸腔X光一次約為20 μSv;使用天然氣煮飯一天約為27 μSv;一根香蕉約為0.1 μSv;以及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建議每人每年額外暴露建議值1 mSv(1000 μSv)來說,可預期日本食品輻射殘留對健康的影響微乎其微。
儘管上述模型的推估方式會有諸多侷限,如平均攝食量難以反映極端飲食情境,於日本當地的少量食品調查樣本可能不足以反映整體食品風險狀況。但仍可相信在符合法規的前提,對於不刻意僅食用日本5縣食品的一般大眾,確實不須擔憂因日本食品擴大開放進口而導致的健康危害。
特殊族群的研究限制
儘管風險評估的結果指出,日本5縣食品的健康風險對一般大眾極低,但食品安全的危害常常是作用在特殊或敏感族群,這也是法規針對嬰兒食品設定更嚴格標準的原因。
然而2016年,食藥署委託社團法人新北市亞洲教育科學文化協會的「受輻射影響食品之人體健康風險評估」則建議,由於銫主要由尿液排除,有可能使腎功能不全、尿液減少的病患有較高的輻射累積曝露量,因此建議未來可列入腎病變與洗腎病患或特殊疾病患者等特殊族群的分析。
這代表儘管符合法規容許量的食品健康風險極低,但是否對特殊族群有不可接受的危害,又如何界定哪些人是需要留意的特殊族群,仍可能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確認。
合理抑低的風險管理
誠然在追求「吃得健康」的飲食文化進程下,無論是不是特殊族群,國家當然有責任讓國民在面對食物時,能以安心和信任為基礎,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然而從美牛、萊豬再到核食,3個進口食品的爭議從來都不只是單純的科學與風險計算,而是與國際經貿、國安外交和國內管理作為糾結纏繞、且相互影響。長年以來,又有大量國人對核能與輻射存有錯誤與恐懼認知,單純禁止進口確實可以免去對任何風險的擔憂,但既未正視科學事實,也徒增國際現實的壓力。
可與之呼應的理念,是輻射防護界廣泛引用「合理抑低」(as low as resonably achievable, ALARA)的概念作為原則,意指在利用輻射的場合,要盡一切合理的努力,在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考量技術、公衛與社會經濟條件,仍使輻射暴露仍能遠低於法規的劑量限制。借鑑此概念,我們應肯認科學上,既有法規容許值的設定確實能保障國人健康,並理解過往5縣地區限制的管理方式,其實無法有效管制可能超標的高風險輻射食品。若能以科學作為基礎,經貿談判時的主戰場,不應只是單純的探討是否擴大開放,而是擬定能有效管制高風險食品以維護國人健康的管理作為,但又能擴大日本5縣食品進口,以提升我國外交經貿籌碼的雙贏規畫。
參考文獻
1. Frank N. von Hippel, The rad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Fukushima Daiichi accident,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11.
2. Makiko Orita
et al., Radiocesium concentrations in wild mushrooms after the accident at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Station: Follow-up study in Kawauchi village,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3.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日本輸入食品每日輻射檢測結果,2022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