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1-04「核」去「核」從?當前必備的核能核電認識與科學思考 625 期

Author 作者 王冠智/永春高中物理科教師,致力追求有感的物理科學教育工作者。

隨著工業4.0的推進,人類生活邁入智慧科技的世代,得以享受便利且舒適的生活。然而,在智慧科技的齒輪轉動下,伴隨而來的卻是我們對能源使用的依賴加深,舉凡現今人手一台智慧手機、路上的智慧路燈等,生活中使用到電力的地方比比皆是,而這些電能的使用皆來自各式能源。現今各國的能源使用與社會討論的能源議題,通常都離不開「核能」,那麼對於核能與核電我們到底了解多少?又該如何運用科學客觀理解社會對執行核能的疑慮?我們「何得核能」同時面對未來智慧世代與進步生活的美好追求,又能夠建構下一代的能源願景?

核能的產生─核分裂與核融合

在被稱為物理奇蹟年的1905 年,愛因斯坦提出質能互換方程E=mc2,說明質量與能量可互換。核反應中虧損的質量會以能量方式釋放出來,雖然不合乎質量守恆律,但仍遵守能量守恆定律。核反應可分為來自太陽內部進行的「核融合」(nuclear fusion),以及核能發電與原子彈的「核分裂」(nuclear fission)。

1919年,德國科學家漢恩(Otto Hahn)發現,以中子撞擊鈾- 235(uranium-235, U),會使原子核分裂成鋇(barium, Ba)和氪(krypton, Kr)與3個中子,此核反應所減少的微小質量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將會轉變成巨大能量釋放出來(圖一)。

圖一:鈾- 235 核分裂反應的其中一種,產生的中子進行連鎖反應。
鈾- 235被中子撞擊後,吸收了一個中子,後續再分裂為氪- 92(krypton-92)、鋇- 141(barium-141)、3 個中子, 以及能量。


當原子核受到外來粒子撞擊,或自發性的分裂成若干個較小的原子核就稱為核分裂,通常發生在原子序較大的原子核,例如鈾- 235 或鈽- 239(plutonium-239, Pu)。

事實上,天然鈾礦中的鈾- 235 含量約為0.7%,因此需要經過提煉純化到濃度3%以上,才能持續有效進行核分裂,或是運用天然含量99%的鈾- 238 獲得一個中子後,再經過兩次B衰變獲得鈽- 239。當鈾- 235 濃度夠高時,核分裂反應伴隨產生的中子,又會再撞擊其他的鈾- 235,進而產生更多中子來進行下一次反應,這種自我持續不斷的反應稱為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而能產生連鎖反應所需要的最小燃料質量,稱為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臨界質量的大小與濃度及形狀有關,若為球形並外加中子反射層,且內含高濃度鈾- 235 的情況下,其臨界質量可縮小為15 公斤。……【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