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精選文章
文章專區
2013-11-01
類星體五十年
527 期
Author 作者
金升光/任職中研院天文所。
雷達
電波
天文學
類星體
電波源
天體光譜
星系
日冕儀
哈柏太空望遠鏡
巴耳麥譜線波長
電波星
Quasar
活躍星系核
雷達是二次大戰時的祕密武器,卻在戰後促進了電波天文學的快速發展。1960 年代有幾個重要的天文學發現,包括脈衝星(波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以及本文的主題「類星體」最初都來自無線電波的觀測。我們的太陽不僅輻射出陽光,也放出無線電波,銀河與星系當然也不例外。但是,電波觀測的天空和肉眼所見大不相同。無線電波的波長是可見光的千倍以上,早年的電波觀測解析度不高,很難精確的決定某個電波源,究竟是光學照片上的哪一個天體。有些天體放出強烈的無線電波,經過確認的電波源就被依序編成目錄。有些在可見光照片中看起來似乎沒什麼特別,甚至於不易看見,直到天文學家發現隱藏在星光中的秘密。
類星電波源的發現
1960 年,天文學家首先辨認出一顆長得像16 等星的電波源3C 48。它和隨後被辨認出來的3C 196 與3C 286 都被當成前所未見的「電波星」(radio star)。當時,除了太陽,沒有看到其他星球發出強烈的電波,倒是有些信號來自超新星殘骸如蟹狀星雲和仙后A、明亮的電波星系像是天鵝A 和M 87、以及銀河中心的方向。這些怪異的「電波星」在照片上看起來像不可解析的點光源,它們的光譜包含了一些強烈的發射線,沒人能認出究竟是那個元素的指紋,它們的光度也顯現出隨著時間的變化。1962 年,利用澳大利亞剛落成不久,直徑64 公尺的電波望遠鏡透過三次月掩星(lunar occultation)的觀測,另一個電波源3C 273(圖一)的位置、大小和分布被測量出來。這引起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施密特教授(Maarten Schmidt)的注意。在電波觀測到的位置附近有一個明亮又奇怪的13 等「星」,旁邊還有一縷暗淡的輕煙或噴流。他用帕洛瑪天文台直徑5 公尺的望遠鏡,測得了這顆比冥王星還亮的天體光譜,與他先前測量3C 286 的結果相似,和超新星、白矮星、行星狀星雲、太陽色球或日冕的光譜有所不同。
圖一:哈柏太空望遠鏡拍攝的3C 273。
近似點光源的明亮星系核心產生明顯的繞射光芒,
下方偏右處的噴流清晰可辨(圖左)。
利用日冕儀遮蔽核心強光可以看
見核心周圍的星系(圖右)。
施密特照例準備發表他的觀測結果。忽然間他注意到3C 273 有幾條光譜線似乎有些規律,和氫原子這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巴耳麥譜線波長相比,竟然是一個固定值1.16。原來這些沒人能辨認出來的奇怪光譜,可以用類似都卜勒效應的紅移(redshift,符號z)來解釋!除了3C 273 的紅移0.16 之外,3C 48(z = 0.367),3C 196(z= 0.871),3C 286(z = 0.846)波長改變更多,也難怪先前沒有人能看出來。隨後,透過紅外光觀測3C 273 的頻譜分布,也找到了另一條巴耳麥譜線Hα,與先前的月掩星觀測結果同步於1963 年3 月發表,距今剛好半個世紀。
Quasar 的小故事
類似太陽的一般星球光譜以吸收譜線為主,頻譜接近黑體輻射,有點像家裡黃光或白光的燈泡,擁有特定的色溫。另一方面,如果紅移不大,這些貌似星球的天體顏色看起來特別的藍,提供了另一個觀測上快速篩選的途徑,因為準確測量光譜非常耗時,成本也高,用顏色來分辨就容易多了。天文學家陸續發現許多同類型的天體,稱為「類星體」(quasi-stellar object, QSO),會發出強烈無線電波的特稱為「類星電波源」(quasistellar radio source)。這冗長的英文名詞雖然準確的描述了這種新天體的特性,使用上並不方便。1964 年,旅美的丘宏義教授在社群刊物《今日物理》中首次採用了「quasar」一詞來代表類星電波源的縮寫。不過,隨著更多的觀測結果發現,類星電波源只佔少數,約90%反而是屬於電波寧靜的天體,就出現了像是「電波寧靜的類星電波源」(radio-quiet quasar) 這樣的矛盾名詞。知名的天文物理學家錢卓所主編的《天文物理期刊》就拒絕採用這說法,直到1970 年,在施密特的堅持下,才在文章頁尾加上了編註,很不情願的讓「quasar」一詞過關。今天,如果不指涉到電波特性,類星體、quasar 或QSO 通常都指同樣一類的天體。
活躍星系核
「電波星」的概念很難解釋這出乎意外的超大紅移,類星體的謎團與爭議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當今的觀測結果顯示,類星體是「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的一種,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紅移主要來自宇宙膨脹。以3C 273 為例,距離我們約20 億光年上下。把它的亮度換算成絕對星等,再和太陽相比不難發現,3C 273 輻射出的能量遠大於整個銀河系所放出來的能量。此外,從光度變化特性還可以看出,這類天體活躍區域的直徑不會超過太陽系的大小。早在1943 年,美國天文學家西佛(Carl Keenan Seyfert, 1911~1960)就發現了一種核心異常明亮的星系,它們也擁有不尋常的發射譜線,這類天體稱為「西佛星系」(Seyfert galaxy)。有些譜線寬度顯示超過500 km/s 相對於核心的高速運動,透露出這類星系核心的動力學結構。……【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27期】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