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3-11-01守護生物多樣性的網民生物學家 527 期

Author 作者 黃貞祥/任職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筆者有些朋友因為數理不好或其他因素而沒有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儘管他們對科學知識充滿熱情。在專業分工愈來愈高的時代,科學儼然成為一個乍看之下對一般民眾高不可攀的專業,然而科學研究對一般民眾來說真的那麼遙不可及嗎?好吧,先別管科學專業了,你聽過「網民科學家」嗎?

開放式的科學研究


「網路公民參與科學」(citizen science)是一種參與式科學,透過「眾包」或「眾籌」的方式取得科學資料或研究資金。在網路公民(後簡稱網民)相關科學計畫中,一般大眾可以憑藉網路科技或媒體的力量,有系統地參與科學研究案中的全部或其中一部分,讓一群關心環境議題、愛好自然的民眾,成為了不同領域的志工(網民科學家)。志工在專業科學家的規劃下,協助收集資料、分析及發表數據,能提高參與者的科學知識與素養。

雖然職業科學家的工作也包括花費長時間收集整理資料,可是如果有網民的參與,將會節省許多寶貴的時間,同時網民科學家的參與也跨越了時空距離,網民所參與科學也能夠善用群眾的智慧,可以取得比幾次特意成行的調查更完整的資料。網民所能參與的研究主題包含自然生態到社會文化,例如動物與植物調查、古代文字、古地名、地震預警、飲水品質、氣候變遷等等。不同的研究使用各種各樣調查方式,研究地點可遍佈各大洲,從都市到鄉村到原始部落,參與者包含男女老少,甚至到目不識丁的原始部落族群。


開放業餘人士參與科學研究,除節省大量時間外,甚至能因此取得更完備的數據。

例如國內外的鳥類觀測計畫,在群眾的熱心協助下,已獲取許多有價值的數據。

業餘者的貢獻


網民參與科學,在美國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在今年8 月21 日刊出中文版報導〈無論你看到一隻還是一千隻鳥,都很有意義〉(Crowdsourcing, for the Birds),介紹了康乃爾鳥類學實驗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的「全球鳥類學網絡」(eBird)。在此計畫中,成千上萬業餘賞鳥者現在成為了該實驗室所謂的「生物感測者」(biological sensors),記錄並報告他們所見鳥類的地點、時間、數目和種類,將其所見聞轉換為寶貴的科學資料。

雖然每個賞鳥者觀察到的都是微量資訊,但是聚沙成塔,眾包已為科學家打造出全球鳥類種群即時觀測圖。鳥類種群的相關資訊能夠幫助科學家認識大自然其他方面的變化,是整體生物多樣性健康程度的指標。不過鳥類計數相當困難,因為記錄特定區域內鳥的種類和數量,無法利用感測器而只能靠人力進行。

eBird 於2002 年開始蒐集全球的資料,雖然在美國也有其他賞鳥計數活動,能夠號召全美各地的許多人在同一天賞鳥,而且也有一定的科學價值,但還是和eBird 有所區別,因為它們無法提供全年度的完整資料。eBird 每天的鳥類活動觀察已經產生了可觀的資料,eBird 已經積累了1.41 億份報告,而且還在以每年40%的速度成長。截至2013 年五月,eBird 破紀錄地從169 個國家收集了560 萬份新資料。

為了儘可能解決業餘賞鳥者判斷準確度的問題,康乃爾鳥類學實驗室僱用了頂級觀鳥達人,讓他們周遊列國,給予業餘賞鳥者方法上的指導。還有500 名專家志工為資料的精確性把關,約2%的資料會被過濾掉。珍稀鳥類的目擊報告還會得到特殊審查。……【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