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21-11-16「重視當下」或「延遲享樂」?為什麼我們會做出莽撞的決斷 -《樂觀者的遠見》
479 期
Author 作者
比娜.文卡塔拉曼(Bina Venkataraman)
大眾文化充斥著一種迷思,就是認為未雨綢繆是少部分擁有天賦的人才能做到的事。在這種觀點之下,人們是否會做出莽撞的決定,都是取決於與生俱來的能力,因此文化、社會、經濟、社群,都不需要承擔責任了。如果你認同這種看法,就很容易覺得絕望。如果一切都是仰賴無法改變的天賦,那我怎麼可能好好地替未來規劃呢?
這種誤解可以追溯到一場經典的實驗,測試兒童延遲享樂的能力──惡名昭彰的「棉花糖實驗」,於一九六○年代首度由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進行。
在這場著名的實驗中,米歇爾在史丹佛大學的賓幼兒園(Bing Nursery School)找了超過六百個孩子,讓他們選擇要立刻吃下一份自己最喜歡的點心(可能是棉花糖、餅乾、薄荷糖或是PRETZEL餅乾棒),還是要等待最長二十分鐘的時間,等大人回來之後就可以吃兩份點心。
數十年後,米歇爾發現那些在幼年時期擁有延遲享樂能力的孩子們,SAT測驗的成績比較高,也比較容易取得更高的學位。與那些無法等待的孩子相比,他們比較不容易出現肥胖或藥物成癮問題。
當他把這份研究結果公布之後,備受矚目的評論家開始提倡孩童時期的自制力可以用來預測未來人生是否成功。在《芝麻街》(Sesame Street)當中,藉由等待這個行為來「傳達」棉花糖測試的概念成為一個主題;一位勵志演說家在二○○九年發表了一場大受歡迎的TED演講,標題是「不要吃棉花糖!」,學生們也穿著上面印著同樣標語的T恤。這份研究讓主流媒體寫出許多文章,有很多人都懷疑等待的習慣和未來成就的關聯,認為只有少數具有天賦的人才會天生就擁有意志力。然而能夠很快區分出通過測試的孩子和無法通過測試的孩子,這對父母來說很有吸引力,因為父母渴望得到立即的答案,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未來人生成就將會如何。
然而,根據最初的棉花糖測試所做出的後續研究卻告訴我們,人們是否能掌控衝動,環境和文化所給予的影響是更加重大的。舉例來說,由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科學家們所進行的一項研究計畫顯示,延遲享樂並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某些孩子為了適應環境所做出的選擇。
二○一二年,認知科學家瑟雷斯特.基德(Celeste Kidd)、荷莉.帕梅里(Holly Palmeri)、理查.阿斯林(Richard Aslin)改編了米歇爾的棉花糖實驗。他們讓一組兒童處於值得信任的環境當中,另一組則是處於不可信任的環境。在實驗開始前,他們向處於「不可信任」組的兒童承諾會給予他們閃亮的貼紙和全新的蠟筆,用來畫一件美術作品,但是卻沒有真的給他們。另一組則是依照約定,拿到了美術用品。
研究結果顯示,處於可以信任的環境當中的孩子,為了第二份點心,可以等待更長的時間。那些立即吃掉點心的孩子都是因為覺得第二份點心的承諾不值得信任,或是無法確定。這樣的結果表示,也許並不是某些孩子的自制力比其他孩子更好,而是有些孩子會根據現在的環境以及對大人的信任程度,選擇不同的策略。是環境造成了差異,而不僅僅是孩子的天性,或者是孩子接收到多少關於未來獎勵的資訊。也許在米歇爾的棉花糖實驗中,那些表現好的孩子們是因為一直處於良好的成長環境,而不是他們的能力始終如一。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決定時,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一個人現在手頭沒有足夠的錢,買不起那種能穿好幾年的鞋子,所以他可能會因為現在的狀況,而去選擇購買比較便宜、只能穿三個月的鞋子──即使長期看下來他花了更多的錢,還不如購買比較貴的鞋。或者他覺得時間緊迫所以沒想那麼多,然後碰巧經過一家便宜鞋店。就算告訴他購買貴的鞋能讓他省下多少金錢或資源,也不太可能改變他的決定,但是只要改變環境,或改變他對環境的看法,就有可能改變他的決定。
***
文化的影響程度可能和環境差不多。德國心理學家貝蒂娜.拉姆(Bettina Lamm)針對將近兩百名兒童進行了她自己的棉花糖實驗,發現與德國的兒童相比,喀麥隆自耕農家的四歲兒童通過棉花糖測試的比率高出很多。在等待第二份點心時,喀麥隆的孩子比較不會抱怨,而且看起來幾乎像是在冥想。兩組兒童都是從三個月大時就開始進行追蹤,而這份二○一七年的研究也是第一次有人在非西方文化國家進行棉花糖實驗。
拉姆並不清楚為什麼七○%的喀麥隆兒童都能夠等到第二份喀麥隆甜甜圈,也就是puff-puff,但是德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兒童當中卻只有三○%可以等到第二份點心。先前的研究也顯示出類似的結果,美國的兒童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能夠等到第二份點心。但是拉姆和同事有觀察到,喀麥隆Nso族的父母養育孩子時,明顯有著不一樣的習慣和期望。
喀麥隆的母親期望孩子尊重媽媽,而且與德國的母親相比,她們不會常常檢查孩子是否有需求。喀麥隆的母親會在新生兒開始哭泣之前就立即哺餵母乳,拉姆認為這是為了讓嬰兒不用表現出負面情緒。喀麥隆的孩子從小生長在泥磚蓋的房子,沒有電力,只有簡單的飲食,大多由玉米和豆類組成,父母期望他們在家族農場裡工作,並幫忙照顧弟弟妹妹。
這個研究結果提升了「文化價值觀和習俗可能會大幅改變人們處理衝動的方式」的可能性。雖然喀麥隆的孩子們平均都比德國或美國的孩子貧窮,但是他們的文化可能讓他們有動力期待未來的成果。
不過,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研究人員於二○一八年發表的另一項棉花糖實驗卻顯示,同儕之間的規範會強烈地影響孩童是否等待第二份點心。告訴一個孩子說他屬於一個團體之中,那個團體裡的孩子都穿著同樣顏色的T恤,然後再給他看其他孩子等待的照片,這樣似乎會影響到那個孩子是否要吃掉第一個棉花糖。
相反地,試圖將人們的生理特徵(如性別或種族)與是否有耐心進行連結的實驗,都沒有得到正面的結果。有更加強烈的證據顯示,群體的文化規範會影響人們對未來的看法,並造成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不同政黨的人預測未來時的差別。
從這些研究當中衍生出一種強而有力的概念——因為環境和文化規範的不同,人們可能會改變應對未來時的行動。這種看法意義重大,因為它讓我們有所選擇,可以創造出正確的環境,讓我們或他人都能替未來做規劃,而不是僅僅仰賴人類的意志力。
長年以來,這種想法都被那些喜歡將棉花糖測試當作一種可預測孩子未來人生是否成功的趨勢指標的人忽視了。米歇爾,也就是第一個提出棉花糖測試的人,在他人生最後幾年的時間都在積極地破除延遲享樂的能力是天生具有的這種迷思。棉花糖測驗的迷思被打破後,也指向一個更加重要的結論──我們並不是命中注定要做出衝動的決定,只是我們必須學習那些能讓我們規劃未來的文化習俗和規範。
當人們為了未來而存錢時,通常都會面臨這種兩難的困境──長期看下來,儲蓄對他們的財務是有好處的,但是這卻需要犧牲他們當下想要或需要做的事情,以存下這筆錢。
帝莫西.弗拉奇(Timothy Flacke)花費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來幫助美國的貧窮及中產階級家庭免於經濟困難,他是波士頓非營利組織Commonwealth的執行長。我詢問他是否知道如何解決這樣的難題。他說:「人們知道儲蓄是聰明的、精打細算的、對自己有好處的,但就是很難做到。」
那些家庭的抱負和行動的不一致是很令人痛苦的。如果一個家庭沒有在儲蓄,若是突然出現一筆在每天或每週預算之外的必要支出,他們就會面臨危機。二○一五年美國聯邦準備系統針對數千名美國人進行關於儲蓄習慣的調查,發現其中有四六%的人若有緊急開支,即使是四百美元他們也拿不出來。
處於絕境當中的人通常會注重立即的需求,而且是有充分理由的。兩位行為學家森迪爾.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和艾爾達.夏菲爾(Eldar Shafir)仔細研究了全球貧窮人口做決定的方式,認為時間、注意力或者金錢匱乏,會讓人們注重當下,並且通常會導致他們用未來的自己做抵押。對於某些目光短淺的經濟學家來說,很容易認為這種行為是不理性的。然而,對於貧窮的人來說,重視當下的必要性遠遠超過任何理性決策。在他們充滿深刻見解的《匱乏經濟學》(Scarcity)一書中,穆蘭納珊和夏菲爾解釋了為什麼即使發薪日貸款的利率很高,而且通常會害窮人更加貧窮,但他們還是會去尋求它的幫助。他們寫道:
這就好像在你緊急趕往醫院時,任何有意義的目標都變得不重要了。在有緊急需求的當下,發薪日貸款對長期財務狀況的影響一點也不重要。這就是為什麼發薪日貸款這麼吸引人──當人們必須滅火時,就會依賴它。它最棒的一點是,它確實可以滅火,又快又有效。只是它最糟的地方就是,未來這場大火會再次燒起來,可能還會燒得更大──而這並不明顯。
穆蘭納珊和夏菲爾在一項研究當中,讓印度的蔗農在收成前、缺乏現金時做一次認知測驗,然後又在他們收成後、擁有足夠資源時做第二次測驗。他們發現同一個農夫如果有足夠的錢,控制衝動的能力就會變得更強大。貧窮時看起來衝動莽撞的人,在富有時也可能變得聰明並具有策略性。明白了缺乏資源的人通常只有狹隘的視野、只能看見當下,這讓我了解為什麼許多印度微型信貸危機中的女人都無法替未來的自己著想,借越來越多貸款、在欠債中越陷越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越貧窮的家庭越難提前防範颶風。
書 名|《樂觀者的遠見:在莽撞決斷的時代,我們如何克服短視、超前思考?》作 者|比娜.文卡塔拉曼(Bina Venkataraman)
譯 者|蕭美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 2021 年9 月7 日
為什麼每當疫情趨緩時,疫苗接種率就會下降?
為什麼遇到財務困難時,人們會把錢拿去買彩券而不願儲蓄?
為什麼企業主只顧著短期獲利,而不敢放膽投資?
為什麼在這個知識水準遠勝從前的時代,我們卻依然經常做出短視而莽撞的決斷?
立即滿足已成為今日的常規,許多人都忘了如何做出明智的長期決策。無論是有關我們的財務、健康、社群或這個地球,大家很容易不去思考未來。這種短視已經造成許多嚴重後果:濫用抗生素導致超級細菌蔓延、蠅營於季度獲利讓公司停滯落後、颶風為防備不足的社區帶來致命災害……。我們既不利用科學知識去避免危機,更缺乏可以用想像力、同理心與代理機構的方法去防患於未然。然而比起以往,這個時代大家更需要知道我們如何在生活、商業與社會發展中做出更具遠見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