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文章
文章專區
2021-10-01理論高能物理教父 史蒂芬.溫伯格
622 期
Author 作者
蔣正偉/臺大物理系教授,國家理論科學中心科學家,卡內基美隆大學物理學博士,專長為高能物理中的基本粒子現象學。
在高能物理界,美國物理學家溫伯格(Steven Weinberg)是教父級的人物,他除了在學術上有著卓越的貢獻與成就,也在科學普及與人文省思上發揮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今(2021)年7月23日,溫伯格不幸辭世,享壽88 歲,不啻是理論物理界一顆巨星的殞落,也是人類損失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典範。
溫伯格一生共發表過173篇研究論文,其中許多篇論文是同行學者必定參考拜讀的。他於1967年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的經典論文〈一個輕子模型〉(A Model of Leptons),雖然文僅3 頁,卻替基本粒子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註〕打下基礎,後續被引用超過1萬3千次,而當時的他年僅34歲,正擔任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一名訪問教授。
〔註〕標準模型是粒子物理學中,用以描述強交互作用、弱交互作用、電磁力,以及組成物質基本粒子的理論。
統一自然界的交互作用力
將自然萬象化繁為簡,特別是建構不同交互作用力的統一理論,是許多物理學家的夢想。17 世紀時,牛頓(Isaac Newton)成功地將蘋果落下與行星繞日,以萬有引力來一致描述,可算是物理學中的第一次統一。透過前人對電學與磁學的許多研究,英國物理學家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將這兩種現象上看似不同的交互力放在統一的理論中,自此稱為電磁力,是第二次的統一。而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則基於信和過去成功將電磁理論納入廣義相對論的經驗,試圖以幾何的方式一統重力與電磁力,可惜最終以失敗收場。
在1965年前後, 溫伯格專注於運用一種近似的對稱性,研究核子與 介子〔註〕之間的強作用力(strong interaction),雖然偶有收穫,但都沒有取得關鍵性的成功。後來,他突然領悟到這個想法應該要用在弱作用力上,至於具體的模型,由於他當時不確定夸克(quark)是否真的存在〔註〕,於是只考慮一代的輕子模型,並選擇了正確的規範對稱以含括電磁力與弱作用力(weak interaction)。
〔註〕π 介子是原子粒子,有π
0、π
+、π
- 三種帶不同的電荷。
〔註〕夸克是一種組成物質中核子的基本粒子。
溫伯格後來發現,其實美國物理學家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與巴基斯坦理論物理學家薩拉姆(Abdus Salam),以及澳洲物理學家瓦德(John Clive Ward),分別在1961及1964年就提出了正確的全域對稱性〔註〕,所以該對稱性的選擇似乎是必然的。但是溫伯格的成功在於把對稱的破壞運用到規範理論(gauge theory)〔註〕上,利用希格斯機制(Higgs mechanism)〔註〕賦予其規範粒子質量,藉以描述短距的弱衰變現象。順帶地,希格斯機制同時也可以賦予輕子質量,成為一石二鳥之計。此外,該模型也成功預測了一個自旋為0 的希格斯玻色子存在。
〔註〕全域(global)對稱指的是與時空坐標無關的對稱變換。與之相對的是局域(local)或規範(gauge)對稱,這種對稱變換一般可以是時空坐標的函數,所以比全域對稱要求條件更強。
〔註〕規範理論是描述基本作用力的基礎,由規範對稱的要求出發,而得到交互作用力的必須形式。交互作用的媒介稱為規範粒子,其質量因規範對稱的緣故必須是零,例如光子就是電磁理論中的規範粒子。
〔註〕希格斯機制是藉由一個純量場與規範粒子耦合,當純量場由於不穩定的位能而自發性獲得非零的真空期望值時,規範粒子即獲得質量,而此時物理系統的規範對稱表面上看起來像是被破壞了。但希格斯機制的精妙之處在於,規範對稱在最根本的意義上並沒有被破壞,而只是被隱藏起來了。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