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文章
文章專區
2021-09-28守護海洋中的鱟! 鱟的保育&「鱟博士」 楊明哲專訪
622 期
Author 作者
採訪撰稿|謝育哲∕本刊主編。
(海洋保育署廣告企劃)
致力於推動鱟保育行動的「鱟博士」楊明哲。(楊明哲提供)
說到海洋生物,在你腦中最先浮現出的是哪個物種呢?是如同水中精靈的海豚?身為海洋頂級掠食者的鯊魚?還是在水中悠游自在的海龜呢?這些想必是大家熟悉的海洋動物,但海洋中其實有個長得像外星人的古老生物,牠的血液更是做為生物檢驗試劑而解救了世上許多人,牠就是「鱟」。
目前現存的鱟共有4 種,分別為三棘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美洲鱟(Limulus polyphemus)、圓尾鱟(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南方鱟(Tachypleus gigas),而在臺灣出沒的為三棘鱟,目前已是瀕危物種,對此有許多研究單位及公民科學家等,致力於保育臺灣的三棘鱟。而被稱為「鱟博士」的楊明哲是鱟保育的專家,本次就讓我們跟隨鱟博士的腳步,一起認識這個古老又神祕的海洋生物吧!
緣起:這是什麼像外星人的生物呀?
最初會與鱟結下不解之緣,是在大一時前往澎湖水族館實習的歲月。楊明哲回憶道,當初館內的其中一隻鱟已經死掉了,因此館方將該具鱟的屍體交給楊明哲解剖,了解鱟的內部構造。「以前從來沒看過這樣的生物,鱟長得跟其他生物都很不一樣,當時就好像在解剖外星人的感覺。」由於這次的經驗,讓楊明哲開始對鱟產生了興趣,後續就讀研究所也以鱟為主題,博士班在東亞各地研究鱟的演化歷程,到開始進行臺灣鱟的生態調查等,最後成為了我們所熟悉的「鱟博士」。
根據多年的追蹤及記錄,由於三棘鱟的族群日漸衰退,2019年更被列入IUCN紅皮書瀕危物種,楊明哲也開始思考該怎麼留住這個珍貴的生物,於是開啟了他後續的鱟保育行動。
臺灣三棘鱟目前還好嗎?本島和離島還有牠們的蹤跡嗎?
楊明哲表示,現階段臺灣本島三棘鱟的數量已非常稀少,只剩下嘉義縣的布袋及新竹市的香山曾出現稚鱟的蹤跡,但遺憾的是,即使近年有發現稚鱟,數量也只有個位數,臺灣鱟的生態已岌岌可危。此外,雖然我們偶爾會在新聞報章等媒體上,看到有民眾發現成鱟(成熟的鱟)的身影,但由於鱟的平均生命週期只有20年,而牠們從出生到成熟需歷經長達約10年的時間,因此這些成鱟也大約只剩下10年可活。再加上本島一直都沒有發現稚鱟的蹤跡,楊明哲認為,很可能在接下來的10~15年,當成鱟都老死後,臺灣本島的鱟族群將全部滅絕。
而離島的研究則可以分為金門及澎湖兩部分。以金門為例,2002年時楊明哲在就讀碩士班時,指導教授陳章波希望他除了研究鱟的DNA 外,也可以前往當地進行野外考察。楊明哲表示,根據他在2002 ~ 2006年的調查,以及後續於2017 ~ 2018 年承接金門縣水產試驗所的鱟調查計畫,他發現金門當地這些年來鱟的族群數量約有一半正在衰退當中,另一半的數量則持平。
面臨離島族群衰退與本島可能滅絕的危機,推動鱟的保育計畫刻不容緩。但還得面臨許多的問題及挑戰。
圖為雉鱟(上)及一對成鱟(下)的身影。由於棲地的破壞,嚴重影響鱟的生存空間。(楊明哲攝影)
保育三棘鱟所面臨的挑戰
雖然我們都知道必須保育瀕危物種,但仍有許多困境有待克服。楊明哲表示,目前鱟保育面臨的挑戰主要可分為外部與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海岸開發和漁業混獲等問題。舉例來說,金門是目前臺灣鱟族群最多的地方,但由於當地20年來持續進行水頭商港的興建計畫,使得建功嶼海岸的稚鱟族群不斷衰退中。根據統計,從2002年至今,金門稚鱟族群的密度只剩下原先的20%。此外,未來計畫興建的馬山港,也位於曾經最多稚鱟族群旁邊,雖然不是直接蓋在鱟族群的分布區域,但也可能嚴重衝擊鱟的生態。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中國籍的抽砂船自10年前開始出現於金門海岸一帶盜採海砂,嚴重侵蝕古寧頭三棘鱟保育區的沙灘。在抽砂的過程中,許多細小的懸浮顆粒會淤積在海岸邊,在稚鱟的棲息地產生許多淤泥。多年來,從原本只有到腳踝深的泥灘地,現在已淤積到小腿肚甚至膝蓋的深度,造成稚鱟難以生存。由於鱟必須依靠腹部的「書鰓」呼吸,而顆粒太細的淤泥將可能阻塞牠們在水中的氧氣交換;此外,淤泥還會影響鱟的食物來源,造成鱟難以吃到適合的底棲生物,也增加了稚鱟的生存難度。雖然海巡署近年來不斷查緝盜採海砂, 但仍無法完全杜絕。
本島方面則因長年以來的海岸汙染及開發,自然海岸已所剩無幾,這也代表了成鱟可產卵的沙灘,以及稚鱟可棲息的泥灘地等環境,都已被海堤、海港等設施取代,甚至有的地方還被填海造陸,嚴重影響鱟的棲息地,這也是本島的三棘鱟面臨滅絕的主因。內部因素則在於保育能量,楊明哲表示,如果只靠一年一次的政府計畫案來維持鱟的保育是非常辛苦的。未來若與政府共同提出長期保育計畫,民間能成立推廣海洋保育的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作為對口單位,也在受到企業以及民眾支持下,將鱟的保育列入重點之一,可望改善目前的保育能量。
鱟的保育需靠你我的努力!
去(2020)年6 月20 日,因應當天的「國際鱟保育日」,楊明哲藉由臉書的「台灣鱟保育網」社團,向大眾分享鱟相關的活動和新聞。另外為了推廣更多鱟的知識與保育成果,楊明哲計畫於明(2022)年建立「台灣鱟保育網」網站,將鱟的知識、保育方法,以及不揭露詳細調查地點的研究成果,提供給全民與老師等教育單位,成立保育教育的知識庫。目前已與多所學校及團體合作,進行鱟保育教案設計、戲劇、繪本、展覽等推廣,未來也希望各企業能加入共襄盛舉。
楊明哲表示,他理想中的「台灣鱟保育網」不僅只是一個網路上的社群,更應該是一個推動鱟復育或環境教育的實體網絡。未來也希望與國內進行三棘鱟繁養殖研究的金門縣水產試驗所、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共同合作,以及今(2021)年年底要開工的嘉義縣鱟生態館,一同建構三棘鱟收容與復育網絡,支援離島與本島的鱟保育。
而在社區型公民科學與環境教育的議題上,以楊明哲與澎湖成功社區合作推動的海保署在地守護計畫「成功之道鱟來居上」,由楊明哲設計調查方法和製作分析報告,訪談10位長年在潮間帶採集的耆老。根據訪談,原來50多年來海岸歷經水庫興建、漁港航道疏浚、聯外道路穿越等造成潮間帶生態大規模的破壞,其中現年87歲的吳平立先生表示:「以前沙蝦、沙蟹很多,蛟仔頂是一塊很大的珊瑚礁,裏面躲了很多魚、石斑、羊矮仔、石磱等,漁港施作後蛟仔頂被挖除,流勢變很大,生物就無法棲息。」
而成功村的村長蕭文瑞則希望能停止航道疏浚,讓潮間帶自然復原,他表示:「想留給子孫一片海洋,但需要十年以上的努力。」大家抱著共同的初衷,並由村民及志工一起進行為期2年的潮間帶生物資源蟹類、螺貝類、垂釣魚類、食用海藻、鰻苗,以及稚鱟調查,希望能藉由公民科學來了解生物資源的基礎線(baseline),作爲未來生態復原或是衝擊的對照,也希望能把經驗分享給全國海洋社區。耆老也說:「雖然我們以後看不到了,但是希望大家繼續努力。」
近年來,楊明哲也走訪了全國各地小學,去年進行約30場講座,以鱟為亮點,讓小學生認識家鄉最近的海岸環境,以及教導「小學生也可以學會的設計」解決或探索海洋相關問題的「海洋公民科學」。
於澎湖舉辦的鱟保育工作坊,參加者可參訪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鱟照護繁殖池。(楊明哲攝影)
海洋公民科學知識報你知
國際鱟保育日
2019年6月,國際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於中國廣西舉辦的鱟科學與保護研討會上,將每年的6 月20 日訂為國際鱟保育日(International Horseshoe Crab Day)。2020年6月20日為第一屆國際鱟保育日,全球各地都有舉辦鱟相關的保育活動。海保署推動的「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其中也包含鱟的公民科學調查,希望透過這項計畫讓各地的居民一同調查家鄉的海域。
海保署一起加入保育三棘鱟
海保署於今年執行「臺灣三棘鱟野外族群調查及保育策略計畫」,目的是想了解三棘鱟的成鱟族群狀況,以及稚鱟成長孵育場的條件,試圖整合棲地生態,例如稚鱟孵育場棲地特徵及可能產卵的場所,並搭配推廣教育活動與民間交流,進一步研擬臺灣三棘鱟保育策略。目前的4項工作包含文獻回顧、族群調查、教育推廣、研擬保育策略與建議等。
截至目前已完成兩季的澎湖及新竹香山濕地,共4樣點的族群調查,每次作業時間約為1 ~ 4小時,由當地志工、社區居民、海保署巡查員一同進行。其中澎湖3樣點每季調查2次,間隔約2週;而新竹香山濕地則因潮間帶的範圍過大,加上過去稚鱟發現機率低,因此著重於熱點調查,每季僅調查1 次。調查的方式為當巡查人員於調查路徑上目擊稚鱟時,會記錄當下發現的GPS 位點,並在量測其頭胸甲寬後原地放流。
此外,由海保署舉辦的「臺灣鱟保育工作坊」今年已完成兩場次。工作坊主要是藉由收集基隆、澎湖、金門、嘉義等地公民科學家的想法共同討論出臺灣三棘鱟的保育策略及計畫。今年首場原訂於基隆舉行,但由於疫情改舉行線上會議;而在澎湖舉辦的第二場則恢復實地辦理,工作坊第一天為室內演講及討論,第二天為帶領參加者移至戶外尋找鱟的蹤跡,本次共發現約34隻稚鱟。
後續預計於今年9、10月完成鱟族群的第三季調查,並於金門、嘉義兩地再次舉辦工作坊。藉由各場次的討論,修正臺灣三棘鱟保育計畫書內容,預計於今年年底前完成。
除了保育鱟,「鱟博士」的未來展望
除了致力於保育鱟之外,我們也很好奇「鱟博士」未來將推動哪些海洋保育相關的計畫。
楊明哲表示,未來希望能成立名為「藍海行動」的NGO。「藍海行動」的主要任務為建立海洋生態智庫,協助政府或企業研擬解決海洋問題的策略。此外,也期許能媒合更多的海洋人才,協助企業或政府單位等徵才,或是推動相關的活動等。
最後,楊明哲也希望能尋找有心對家鄉海岸生態了解的社區,進行公民科學調查,讓我們一起守護這片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