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7-01臺灣西南海域首次開採出天然氣水合物 未來可望成一替代能源 439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甲烷氣水包合物(methane ice),又稱作天然氣水合物、甲烷水合物、甲烷冰或可燃冰,是一種存在於低溫高壓的環境中、包含大量甲烷的固狀型態水。現今已知在地球上許多海域的海床底層底下蘊藏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甚至在少數的大陸上也有天然氣水合物的存在。由於天然氣水合物能作為替代石油、天然氣等的能源材料,所以,世界各國皆嘗試開採,是一項倍受期待的新時代替代能源。
 
有鑑於此,在臺灣,各研究單位也試圖在臺灣附近海域探索,期望能開採到此能源。近期,由中央大學、中央地質調查所、臺灣大學、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和清華大學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與法國科學家進行跨國合作,經過15年的收集資料、採樣、探勘,終於在臺灣西南海域中開採集到天然氣水合物。
 
這次的研究是利用與法國團隊合作的海洋研究船「瑪麗杜凡號(Marion Dufresne)」來臺灣進行岩心採樣,並評估臺灣西南外海天然氣水合物的海床穩定度,以供沈積物力學與古崩塌紀錄重建等工作。
 
研究團隊在今(2018)年6月5日從基隆港出發,首先先行至臺灣東部海域濁流進行岩層的鑽探,於6月20日抵達臺灣西南外海,並在21日凌晨行經北緯22度、東經120度附近、水深約1200公尺的一個海底小山脊上進行岩芯採樣。當研究團隊將長達25公尺的岩芯鑽管放置甲板,並將位於活塞岩芯管末端的岩芯捕獲器打開時,發現採集到形狀如白雪糕的天然氣水合物。
 
研究團隊將此雪白色固體用打火機點燃,可以觀察到天然氣水合物緩緩的解離,甲烷因燃燒、加熱而釋放出的紅色火焰。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許樹坤教授表示,此發現是一項令人十分驚喜與訝異的結果。此外,研究人員也表示,根據多年來團隊在臺灣西南海域的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相關研究,再加上配合各式地質與沈積的模型,推估此地區的天然氣水合物賦存量應該非常豐富。
 
海洋研究船再經過21天的海上取樣後,目前已返航至高雄,並在此次航行中成功採集28根海洋沉積岩岩芯,總長度更超過600公尺。研究人員表示,縱使知道臺灣附近海域富含天然氣化合物,然而,現階段臺灣對於天然氣水合物的開採技術仍不足且尚未成熟。因此,未來應思考要如何在較不影響生態及環境之下進行開採,並持續對臺灣附近海域做更進一步的天然氣水合物相關研究。
新聞來源:科技部,〈臺灣西南海域首度發現「可燃冰」!〉,2018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