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6-18漸凍症發病機轉新發現 人類可望開發「解凍」標靶藥物 450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 所副研究員陳俊安與研究團隊日前實驗發 現,一種名為mir-17~92的微型核糖核酸 (microRNA)於正常四肢運動神經元裡表 現量極高,然而在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 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小鼠 發病前卻顯著減少,進而找到預測該症的 發病跡象,並可望延伸相關的治療策略研 究刊登於近期的《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期刊。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俗稱漸凍症,是一種運動神 經元退化導致的疾病,從控制 四肢的運動神經元開始發病。 漸凍症患者初期多因感到手腳 無力而就醫,然而此時體內的 運動神經元已出現問題並迅速 退化,多數會在短期內喪失肢 體功能,並死於呼吸衰竭。此 外,漸凍症患者發病後的平均 壽命僅約2~5年,且目前近9成 患者的致病原因仍然不明,破 解其病理機轉極其關鍵。

根據先前的基礎研究成果, 陳俊安與團隊總算找到漸凍 症致病機轉。過程中,他們發 現小鼠胚胎裡的mir-17~92大 量表現於中樞神經系統裡控制 四肢肌肉的運動神經元中, 使得會導致細胞退化死亡的 「PTEN蛋白質」表現量受到 抑制,進而保護運動神經元存 活,避免該神經細胞凋零。
 


研究發現,當小鼠胚胎的運 動神經元失去mir-17~92時, PTEN的表現量無法受到抑 制,最終使其進入細胞核裡, 造成神經元死亡。當團隊提高 小鼠體內的mir-17~92表現量時,發現其癱瘓的時間會得到 延緩且運動能力增加。

為驗證mir-17~92是否也在 漸凍症的運動神經元退化上扮演關鍵角色,陳俊安採用多種生物模式系 統做病理驗證,包括小雞胚胎、漸凍症小 鼠(和其幹細胞分化的運動神經元)、漸 凍症患者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所衍生的 運動神經元等;而在觀察mir-17~92的作用 與表現後,均得到一致的結果。

這是全球首次發現可作為預測漸凍症 發病的生物標記,而該實驗結果也已申請 專利,未來將有助於治療漸凍症的標靶藥物與基因治療研發,倘若能成功應用於人 體,便能為漸凍症患者帶來一絲曙光。


 

新聞來源

〈「解凍」新突破! 微型核糖核酸可評估「漸凍症」發病 風險 有潛力作為新治療藥物」〉,中央研究院,2019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