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07-12鳥類鄉民科學在臺灣的發展 475 期

Author 作者 林大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大利主要分享臺灣鳥類公民科學的發展。他首先展示了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的貢獻,這不僅是臺灣首次以國家規模進行的系統性調查,亦為亞太地區第一個繁殖鳥類調查案例。自2009年以來,每年平均建立257個採樣點,匯集約228名參與者,對231種與104160個體鳥類進行調查。此外,透過臺灣鳥類生產力與存活率監測評估繁殖鳥類的種群結構。於2009年開始,已建立6個站點,68名志願者,調查了62種中1098隻的鳥類。

而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監控過境臺灣與鄰近島嶼之冬候鳥,特別是水鳥的狀況。志工團隊選擇連續24小時對方圓3公里樣本區域內的鳥類進行計數,採用穿越線法(line transect)、群集計數法(counting flocks)與地區搜尋法(area search)等方法,並蒐集的資料發布於GBIF,而目前資料已發布於臺灣國家開放資料庫,並分享給國際水鳥普查。臺灣eBird在2018年上傳40096張清單,全球排名第六。



臺灣國家鳥類報告夥伴關係於2013年成立,成員包括多個鳥類學會、非政府組織、政府、賞鳥人和學術團體。非政府組織負責協助訓練志工與管理;賞鳥人在野外負責蒐集資料;而學術單位可以提供方法設計與資料分析。至於政府機構則能運用以上不同角色所提供的結果以擬定並執行相關政策,並提供所需經費。

總體而言,雖臺灣的鳥類調查數據資料豐富,然而各不同公民科學計畫調查在資料蒐集上有其侷限之處。首先,在地理範圍上,目前資料涵蓋的鳥種約為臺灣86%的鳥類,像是在中央山脈上的鳥類就不易被觀察記錄。雖從1970年代開始即有紀錄,然早期資料因不易取得,因此相對資料量較少。另外,林大利提及各項鳥類調查公民科學計畫皆須花費心力在培訓與管理志工,無論是舉辦年會、出版調查資料相關書籍等。參與志工在意的非物質上的報酬,而為其貢獻的心力是否得以幫助到鳥類。

最後,林大利提到未來在公民科學家蒐集資料方面,應考慮分析與納入可能需要的環境參數。另外,如何將蒐集而來龐雜的原始資料,轉化為易於解析的資料亦為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