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21-07-12亞洲東岸青斑蝶標放在地公民參與及國際合作發展
475 期
Author 作者
陳建志/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
陳建志以青斑蝶(Parantica sita niponica)案例討論公民參與和國際夥伴的發展關係。他指出要產出可用的資料,需有適當的培訓機制與資料品質把關,例如將調查方法標準化。可以使用抽樣方法「標幟再捕法」(Mark-Release-Recapture)來進行蝴蝶移動路徑的追蹤,或是納入專家學者參與調查,並根據相對應氣候等條件修改調查方法,例如寒流期間不宜進行調查。
再者,有關跨國合作標放,陳建志分享與日本、韓國的國際學術交流經驗。他指出青斑蝶是已知具有跨海長距離移動行為的蝴蝶之一,隨著六月西南氣流,臺灣的青斑蝶會飛到日本,十月中旬後的東北季風則會再將青斑蝶送往臺灣。自1997年開始與日本蝶類專家合作至2020年間,臺日兩國團隊累計5隻臺灣標記的青斑蝶在日本捕獲,80隻日本標記青斑蝶飛到臺灣。其中,臺灣2013年10月時在澎湖再捕獲於同年9月標放的一隻蝴蝶;蘭嶼也曾於2006年與2007年再捕獲日本飛來的青斑蝶。
日本學者與愛蝶人士因此開始於冬季組團前往蘭嶼進行標放,此亦啟發陳建志著手規畫蘭嶼冬季生態旅遊的想法,希望在進行學術交流之餘,也能改善蘭嶼冬季觀光慘淡的困境。為確保計畫的持續性以及推動在地化生態研究,陳建志招募當地民宿業者、老師與志工進行標放訓練,促進生態旅遊,也可達到物種保育、提升生態保育意識的效果。如此一來,青斑蝶調查可建立正向循環,在地志工培力後促進生態旅遊、觀光發展,進而推行環境生態保育活動,達成調查與保育青斑蝶的目的。
然而,陳建志也指出執行面上有其困難,包括在地化培訓無法延續、前往蘭嶼的日本標放團減少等狀況。為此,他以澎湖保育為例,指出在地化與志工培訓的重要性,澎湖在地志工與老師在培訓後不僅積極參與青斑蝶標放,學校老師更訓練學生進行科展,提升科學素養的同時,也協助蝶類跨國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