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21-04-15曹亮吉二三事
472 期
Author 作者
張之傑/科普作家。
1970年元月,《科學月刊》創刊,我立即成為訂戶,如饑似渴地吸收新知。創刊第一年,幾乎每期都有亮吉兄的文章。經由刊物,得知他是留美數學家,但不知他是科月發起人之一。
1974年秋,我成為科月的副總編輯。1976年,亮吉兄學成回國,隨即加入編委會。1977年夏,我離開科月,和亮吉兄共事約一年。亮吉兄回國時,科月總編輯採輪值制,亮吉兄輪值的兩個月,和他過從稍多。
亮吉兄輪值時,曾邀編輯部同仁到陽明山一遊,這事很新鮮,所以記憶深刻。我和亮吉兄都是1966年大學畢業的,我們都有張娃娃臉,亮吉兄以為我比他小一歲,攀談之下才知道我大他一歲。我們都是七歲入學,可是我轉學時遭降級錄取,所以才會和他同一年畢業。
那次陽明山之遊,我告訴亮吉兄,我認識林孝信,他頗感意外,他更沒想到我是科月前身求真社的社員。談起寫作,我說,我很喜歡他的數學科普文章,但只看得懂較淺的。言談間,亮吉兄對他的寫作很有自信。事實確是如此,時至今日,在數學科普寫作方面,恐怕仍無人能出其右。
我離開科月後,協助陳國成教授創辦《自然雜誌》,又參與創辦《少年科學》和《大眾科學》。一些老科月不願參與這幾個刊物,和亮吉兄等謀面的機會就少了。後來我兩度主持科月編務,記憶中似乎沒在編委會看到過他,可見從1990年代末起他已淡出科月。
科月四十周年慶時,遇到亮吉兄,多年沒見,兩人都顯出年紀。亮吉兄寫過不少數學史方面的文章,我抓住機會為《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向他邀稿,他愣了一下,過了好一會兒,才面無表情地說:「我可沒答應!」當時覺得有點怪,現在想想,那時他的健康可能已出狀況了。
3月26日參加亮吉兄告別式,到場的科月人約十位,即使是年輕的,也近七旬,這就是歲月!和亮吉兄同一屆的,大概只有劉源俊和我。踏著沉重的步子走出殯儀館,陽光很亮,我的心卻很沉,很沉。
(2021/0327晨)
《科學月刊》部分發起人民國59 年1 月底攝於芝加哥王渝家中,後排由左而右為徐均琴、王渝、閔錫慶、曹亮吉、賴昭正,前排則為王如章、劉源俊、林孝信、謝克強、洪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