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1年
- 616期-從零開始的玻璃生活(4月號)
文章專區
2021-03-30溫室、透鏡與水晶宮 19世紀科學中的玻璃
616 期
Author 作者
黃相輔/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研究興趣是通俗科學的文化與歷史。
雖然早在西元前2000多年的美索不達米亞與埃及,人類已開始製作玻璃器皿,但直到200年前的19世紀,玻璃製作技術才轉為工業化,得以大量生產品質佳又廉價的玻璃。玻璃也從奢侈的手工藝品,成為科學儀器及建築上常用的材料。本文盤點從植物學到天文學領域,玻璃在19世紀科學中的軼聞。
給植物旅行用的防護罩
植物學(botany)自古以來就是很實用的學問,無論是為了農業、園藝、醫療還是其他經濟用途,多認識花草果樹,對於日常生活總是有幫助。以醫學來說,19世紀以前的西方醫學教育中,植物學是一門必修學科,醫生需要對藥用植物有基本的知識。也因此,當時許多植物學的業餘愛好者或研究者,都出身自外科或內科醫生。
沃德(Nathanial B. Ward)就是在19世紀初期,英國倫敦一位熱愛栽培植物的醫生。當時在英國正掀起一股種植蕨類植物的熱潮,蕨類性喜溫暖潮濕的環境,英國本土雖然也有生長蕨類,但種類上不如熱帶地區豐富,因此蕨類對大眾而言是富有異國情調的植物。然而當時倫敦的空氣汙染嚴重,大量燒煤炭產生含硫化物的煙霧,使許多辛苦栽培的蕨類病死。因此,沃德便設計了一種可以密封的玻璃容器,在容器裡鋪設土壤來栽種植物,保護植物免受汙濁空氣的傷害。這項發明就被稱為「沃德箱」(Wardian case)。
沃德的發明對植物學愛好者而言是莫大的福音,它不但挽救了受空氣汙染威脅的蕨類盆栽,也使得活體保存、長途運送植物的夢想實現。在此之前,植物學家想要把在海外採集的植物千里迢迢送回家鄉,是大傷腦筋的艱鉅任務。在長程船運旅途中,由於海上高鹽分的空氣、缺乏淡水等因素,植物經常在中途枯萎,因此過去只能運送較容易保存的種子、根部、乾燥標本。很快的,沃德箱成為科學家及商人運輸活體植物的好工具,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的園長老胡克(William Jackson Hooker)與小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父子倆都是知名的植物學家,而且先後擔任園長時率先使用沃德箱進行採集,使邱園成為匯聚世界各地珍稀植物的寶庫。
除了科學用途,沃德箱也成為一場「貿易戰」或「商業間諜案」中不起眼卻關鍵的角色。眾所周知,英國人嗜飲茶,但在19世紀中期以前,茶葉在西方是難得的奢侈品,全從中國進口。中國種植茶樹、採茶、製茶的技術,是歐洲人亟欲探詢的商業機密。為了打破中國茶葉的壟斷,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植物學家福鈞(Robert Fortune)冒險深入中國內陸,將茶樹苗偷運回印度種植。過程中,福鈞便是用沃德箱來運送茶樹苗。福鈞「盜」茶的歷險,促使印度阿薩姆(Assam)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中國境外的商業茶產區,茶葉也逐漸變成平民百姓都能享受的商品。
秋來移蘭入暖房
植物學在近代歐洲的進展,不僅是單純由於探求知識的好奇心所驅動,也有賴商業貿易、帝國勢力向全球擴張等因素的支持。歐洲人從美洲新大陸或其他地方,蒐羅在家鄉從未見過的植物,擴展知識領域,也同時發掘可利用的資源。但是,地處溫帶的英國與西歐,其寒冷的氣候根本不適合亞熱帶或熱帶植物生長,園藝家們該怎麼保護那些來自異國的花草樹木?
溫室在人類歷史上並不是什麼新奇的玩意,至少從古羅馬時代開始,人類就懂得如何在人為控制的室內環境裡栽種植物。羅馬皇帝提比略(Tiberius)愛吃黃瓜,博物學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曾描述羅馬人用溫室栽種黃瓜的方法,確保一年四季都能無虞地供應黃瓜到皇帝的餐桌上。17、18世紀歐洲的宮廷中有一種名叫「橘園」(orangery)的建築,就是特別用來在冬天保護柑橘或其他不耐寒的植物。而在東方,中國、朝鮮古代都有用溫室栽種蔬果的紀錄。
溫室除了為植物遮風避雨,也需要能透進陽光,好讓植物能持續生長,這在冬季缺乏日照的高緯度地區特別重要。玻璃是溫室的理想建材,然而過去的玻璃製造技術不發達,難以製造大片的玻璃窗。因此,歐洲宮廷中的橘園,配置大量玻璃窗,反而成為一種誇示財力、地位甚至品味的象徵,炫富意義大於實際園藝的功能。隨著玻璃製造技術進步,玻璃不再是奢侈品,溫室也不限於出現在王公貴族的豪宅裡。植物學研究的需求,更促使大學或植物園紛紛興建溫室。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就酷愛建造巨大的溫室,有些至今仍保存良好。例如邱園裡的「棕櫚屋」(Palm House,圖一)建於1844 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玻璃溫室,整棟建築全由熟鐵骨架與平板玻璃構成。棕櫚屋用來收藏探險家從世界各地帶回的熱帶植物,以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盆栽」方式種植。其中最老的一棵盆栽,是一種長得像棕櫚樹的非洲蘇鐵(Encephalartos altensteinii);它由庫克船長從環球航行帶回來,自1775年起就在邱園落戶了。無怪乎邱園的導覽員戲稱:「這是一棵比美國還要老的樹。」
圖一: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的棕櫚屋。(Diliff, CC BY-SA 3.0,Wikimedia Commons)
水晶宮輝映日不落
邱園的棕櫚屋雖然壯觀,但還不是維多利亞時代最受人矚目的玻璃建築。……【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