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4-02-01與古人類學大師的初次相遇─肯亞李奇會館 530 期

Author 作者 張克明、盧國賢/台大醫學院解剖學研究所。蔡佩穎/台大醫學人文博物館。
古人類學(paleoanthropology)係結合了古生物學與人類學,利用發掘出的遺骸、化石、器物或生活遺跡,探究人類起源以及在自然界中生物地位的一門學問。在這個領域中,李奇家族(Leakey family)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李奇會館外的路易斯李奇坐像。

 
雖然長久以來人類對自己的來源感到好奇,但直到十九世紀才開始以科學的態度去探索「人」究竟從何而來。當時認為只有在歐洲與亞洲才可能找到答案,因此探勘行動多在這兩地進行。到了二十世紀中葉,路易斯李奇(Louis Leakey)獨排眾議,認為他的出生地東非洲才可能是人類的發源地,他帶領家人並組織團隊在這裡進行考古挖掘,數十年辛勤工作得到了無人可及的豐碩成果,也導正世人對於人類起源地的觀念。

古人類學世家—李奇家族

李奇家族中,路易斯李奇的妻子瑪莉李奇(Mary Leakey)除了在挖掘化石方面有重大成果外,還因發現三百多萬年前人類的足印而名噪一時,她同時也是史前非洲石器與藝術的專家。路易斯與瑪莉的第二個兒子理查李奇(Richard Leakey),同父母一樣在古人類學上有極多驚人的成就,他在肯亞首都奈羅比(Nairobi)設立「國際路易斯李奇非洲史前史紀念會館」(The International Louis Leakey Memorial Institute for African Prehistory,後文簡稱李奇會館),以保存與研究肯亞發掘出的史前人類及伴隨而來的鉅量動植物化石。路易斯與瑪莉已分別在1972年與1996年過世,理查李奇近年來由於身體情況不適宜進行田野工作,而致力於野生動物的保育事務。

理查的妻子蜜芙李奇(Meave Leakey)是古生物學家,與理查共同進行古人類學的研究,她有好幾項震驚世界的關鍵性發現,成為此領域的巨擘之一,除受到多所國際研究機構邀聘外,至今仍在遺址發掘現場與李奇會館的研究室間奔波。理查與蜜芙的長女路易絲李奇(Louise Leakey),是李奇家族在東非進行古人類研究的第三代,她對於距今200萬至150萬年前的人科化石特別有興趣,目前與母親蜜芙持續在肯亞及坦桑尼亞進行考古發掘,綜合古生態、地質學與考古學分析,期望能繼續回答更多有關人類演化過程的重要議題。

李奇家族除學術研究外,也積極參與肯亞的國家建設事務,例如由路易斯李奇創立的「泛非洲史前學與相關領域會議」(Congress of the PanAfrican Association for Prehistory and Related Fields)每年於奈羅比召開,極度提升了肯亞的國際地位;他開辦的靈長類學校(Institute of Primate Research)是世界上在這個領域內最專門的學府之一,造就很多本國與外國專家。李奇家族也幫助肯亞成立博物館群,不但提高肯亞當地的教育水準,也維護了傳統文化與自然資產。數十年前李奇家族說服政府設立多所國家公園與動物保護區,將原先盜取象牙、犀角與殺戮狩獵等短利現象,轉變成維護生態、觀賞動物等永續的旅遊觀光行業,創造許多工作機會,這些貢獻也直接或間接地增加政府收入。旅遊觀光業現在已成為肯亞最重要的國家經濟來源,因此李奇家族受到肯亞全國上下的敬重和愛戴。

造訪古生物殿堂

蔡錫圭先生係台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其前身為解剖學科)名譽教授,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已將近七十年,除解剖學與體質人類學外,蔡教授對古人類學也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極仰慕李奇家族的貢獻。台大醫學院解剖學科設立有體質人類學研究室,由當時解剖學科主任盧國賢教授與蔡教授共同設計,保存學科內蒐集的數千具古人骨標本。體質人類學研究室擁有先進的恆溫恆濕控制設備,並對標本有完善的分類 ,近十年來亦投入分子生物學與骨化學的分析研究。蔡教授為研究室負責人,時有國外學者前來與蔡教授進行共同研究,這些學者常往來於世界各地學術機構,由於其中幾位正同時在李奇會館的實驗室中進行研究,熟識會館中各級負責人員,蔡教授即委託該等人士詢問參訪會館的事宜。此事為蜜芙知悉,親自來信邀請蔡教授參觀,蔡教授聞訊後極為欣喜,立刻著手組織參訪團隊,幾經考量蔡教授決定自任領隊,而交由盧國賢教授安排參訪旅程,蔡佩穎負責拍照,張克明擔任文書記錄;又邀請對古人類學有興趣的署立朴子醫院院長吳彬安全程錄音錄影,並與蜜芙李奇教授約定於2011年9月14日上午9點在李奇會館面會參訪。
 

動物標本收藏室一隅。

 
當天參訪團依照計畫於九點抵達李奇會館,會館位在國立奈羅比博物館(National Nairobi Museum)隔壁,佔地頗廣,是一棟中庭種滿樹木的方型四層建築,據說其中的古人類化石收藏室還有防火、防盜與防爆的設計,會館除了入口處擺放了一尊路易斯李奇坐像外,這棟國際知名的建築無任何裝飾,處處透露著樸實、高雅與大方。

接待人員見到筆者一行人後,立刻引領大家走上會館四樓。在一間沒有特殊標示的辦公室,我們見到了蜜芙李奇。對於要拜訪這位世界頂尖的學者,大家事先有些緊張,心裡一直想著訪談時要提甚麼樣的問題,如果問題太陳腐單調,對方會不會不耐煩?問些太淺薄的問題會不會太幼稚?場面會不會很嚴肅?被問到專業問題時要怎麼應對?一件件擔心的事情在腦中轉著。

蜜芙李奇教授身材高瘦,衣著樸素,臉上堆滿笑容,看到她親切的態度,先前的憂慮一掃而空,心情全都輕鬆下來,稍事寒暄後,她親自帶大家參觀動物化石。動物標本收藏室比一般學校禮堂還大,裡面排滿一列列長長的鋼架,像圖書館書架,以層板橫隔成好多層,化石標本放在層板上的扁木板箱裡,每列鋼架的一端都放了張簡單的木桌,桌上擺著較大型的標本,更大型的標本直接放在地面木板上。在我們腳邊的地上,就有幾個巨大的龜殼,殼上紙牌標示採集地為土根(Tugen),那是位在肯亞山(Kenya Mountain)西麓的化石發掘地;蜜芙曾在土根挖掘中新世後期動物化石,也有人宣稱在此尋獲極早期雙足步行的猿類化石。龜殼旁是幾個長滿尖齒的鱷魚化石,標示牌註明產地為古畢佛拉(Koobi Fora),這是理查發現的化石挖掘地,在肯亞北部特卡納湖(Lake Turkana;又名魯道夫湖,Lake Rudolf)東岸,已知這裡發掘了不少史前人類化石。

史前生命

蜜芙帶領大家走到鋼架前的木桌,輕鬆介紹各個標本,雖然在古人類學領域內已有極高的成就,但她仍然以古生物學家自居,看得出蜜芙在動物化石的領域內非常自在又熟練。據估算,每出土一件人類化石就伴隨有一千件動物化石,蜜芙起初在李奇團隊內就是專責處理出土的動物化石,而她拼湊破碎化石的天分與耐心很快就被發現,使得發掘人類化石的重責也放在她肩上。

她指指地上幾個五、六十公分長的方形動物骨骼說,「這幾個是絕滅犀牛的下顎」,又厚又重的顎骨,一個人絕對搬不動。「那是史前象的頭顱」,指著隔壁桌上一個比犀牛更大的顱骨,「象的臼齒有六組,新臼齒從現有牙齒後端長出,然後向前生長推掉舊牙,從出生開始一共替換五次……。」蜜芙帶我們走到對面的檯子邊:「這是恐象(Deinotheres),與我們熟知的象不同,象牙是從下顎往下長出,這隻還是幼獸,成年恐象比現代象大,現在這種動物已滅絕了。」

 

恐象幼獸下顎化石。

 
就這樣我們走過一列列的架子,我們看到了頭上有著纖細長角的史前長頸鹿、巨大的鱷魚、粗壯的河馬、成堆的鳥類足印、兩角尖相距4公尺的史前牛科動物,還有可用來當年代鑑定用的一系列史前豬頭骨化石,雖然只是簡單介紹,也使我們大大開了眼界。
 

史前鱷魚。


史前長頸鹿。

 
「至於人類化石我們放在一樓,現在一起過去看看」,更興奮的時刻到了,這也是我們來此最重要的目的。……【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