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4-02-01馬年說馬 530 期

Author 作者 巫紅霏/中華科技史學會會員。
科月和台灣商務印書館合作,出版「科普館叢書」。2012 年元月20 日,張之傑老師來電,說他計劃利用9天年假,將科月刊出過的生肖文集結成書。科月未曾刊出過有關馬的生肖文,張老師囑我趕寫一篇,於是利用年假寫成〈一馬當先談馬事〉,收進張老師編《生肖動物摭談》。今年歲次甲午,生肖屬馬,張老師又囑我將該文加以增補,轉交科月刊出,因而又有本文。

臉長、大眼、頸有鬃毛

在《維基百科》上寫到馬的特徵:「馬耳小而直立,面部長;額、頸上有長鬃,尾有長毛,四肢強健,內側有附蟬,第三趾最發達,趾端有馬蹄,其餘各趾退化;毛色複雜,有騮栗、青、黑等。」

古人眼中的馬是什麼樣子?甲骨文中大部分動物名都屬象形字,字形便是當時人對該動物的觀察,如馬這個字有許多不同的寫法,但都有長臉大眼、鬃毛飛揚、長尾有蹄、軀幹健美等,其中最不能欠缺的是馬臉大眼和背部的鬃毛,可見這是馬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俗語說「馬不知臉長」,長臉大眼是馬的形態特徵。

 

甲骨文的三式馬字。
都有臉長、大眼、頸部有鬃毛等特徵。

 
馬是生活在草原的草食動物,為了磨碎粗硬的草,演化出巨大的臼齒,有了這12 顆超大的臼齒,臉不夠長還容納不下。有了長形的臉,馬在低頭吃草時,也能夠同時眼觀四方,及早發現悄悄接近的掠食者。

在草食性哺乳動物中,馬的眼睛特別大而圓,且略外突,因此視野特別遼闊,360 度視野範圍中只有3 度的視覺死角,不論天敵從哪個方向出現,都逃不過牠的大眼。由於大部分掠食者會由後方撲來,馬特別容易受到後方來物驚嚇,所以一般人忽然出現在馬後方最可能被踢,而賽馬和路上拉車的馬也常會載上「馬眼罩」,限制馬的視線範圍,以免受到後方的干擾和驚嚇。

馬的演化

在生物學上,馬最重要的特徵是馬蹄,馬的第三趾發達,其餘各趾退化。馬在分類上屬奇蹄目、馬科、馬屬(Equus)。奇蹄目是哺乳動物中有奇數腳趾的動物,這一目的成員稀少,現存的物種包含七種馬科動物、四種貘科動物,以及五種犀科動物。馬科動物現僅存一個馬屬,現存的成員有七種,包括野馬、非洲野驢、亞洲野驢、西藏野驢、細紋斑馬、普通斑馬和山斑馬,而常見的家馬和家驢分別為野馬和非洲野驢的亞種。

奇蹄動物的種類少,現存的物種也多處於瀕危的情況,但在演化生物學上卻有重要的地位。由於馬的化石多,演化軌跡研究詳盡,因此成為探討生物演化常用的例子。馬最早的祖先始祖馬(Hyracotherium leporinum)出現始新世初期(約5600 萬年前),牠們生活在美洲熱帶森林中,前肢有四趾、後肢有三趾,體長約60 公分。始祖馬的趾頭數與貘相同,有些科學家認為牠只是馬的祖先,有些則認為牠也是貘和犀的祖先。到了中新世,由於氣候變遷,許多潮溼的森林被乾燥草原取代,化石顯示古馬的祖先漸漸演化出適應草原生活的特徵,漸新馬(約4000 萬年前)、中新馬(約3600 萬年前)和上新馬(約1500 萬年前)逐次出現,體型愈來愈大,四肢增長,由多趾演化為單趾。

現代馬屬動物出現在400萬年前的美洲大陸,在冰河期逐漸遷移到世界各地,某些移居到非洲演化成現今的斑馬,移居北非、中東的則演化成驢子,移居歐洲、亞洲的則演化成歐洲野馬和蒙古野馬。

從野馬到家馬

野馬在全世界幾乎絕跡。1876 年最後一匹歐洲野馬(Equus ferus ferus)在烏克蘭死亡,最後一隻動物園飼養的歐洲野馬於1909 年死於俄羅斯莫斯科動物園,歐洲野馬從此滅絕。至於蒙古野馬,1878 年由俄國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在蒙古地區發現,取名普氏野馬(Equus ferus przewalskii),歐洲各國紛紛前來捕捉運回動物園,到了1970 年代再也沒有人在野外見到蒙古野馬了。為了復育野馬,1986 年8 月14 日,中國新疆開始一項「野馬還鄉」的工作,隨著18 匹馬由英、美、德運回,蒙古野馬的故鄉才再次有蒙古野馬奔馳。

歐洲野馬絕跡了,但血統卻保留在馴化的家馬中,一般認為現在所有的家馬(Equus ferus caballus),都是由歐洲野馬馴化而來。經由長期育種,現今約有150 個品種,根據用途主要有牽曳用、乘騎用兩大類。乘騎用良駒大多原產低緯度的沙漠或草原地區,如西亞、中亞和北非,養馬界習稱「熱血馬」;牽曳用良馬大多原產高緯度地區,養馬界習稱「冷血馬」。以乘騎用馬來說,阿拉伯馬、北非的柏布馬和西班牙馬並稱為世界三大名駒。其中阿拉伯馬是非常古老的品種,在歷史上多次隨著戰爭和貿易從中東散布到世界各地,現在幾乎所有的騎乘馬都有阿拉伯馬的血統,是影響全世界乘馬血統最重要的品種。

美洲的馬

前面說過, 現代馬約400萬年前出現於美洲大陸,冰河期時分佈至舊大陸各處。但不知何故,進入信史時期美洲已沒有馬。現今南、北美洲的馬,都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歐洲人帶進去的。
 

已滅絕的歐洲野馬,1884年攝於莫斯科動物園。

 
其實,美洲非但沒有馬,也沒有牛、羊、豬和雞。舊大陸的「六畜」,新大陸只有犬。美國學者戴蒙的名著《槍砲、病菌與鋼鐵》指出,地理大發現時期,歐洲人除了在科技(槍砲、鋼鐵)上佔優勢,還有一項優勢就是攜帶多種源自家畜的病原體,美洲印地安人對這些病原體完全沒有免疫能力。1532 年,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帶領180 人和27 匹馬侵入位於現今秘魯的印加帝國。印加人從沒見過馬,他們以為騎在馬上的人,是一種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獸的怪物! 1534 年,皮薩羅侵佔印加首都庫斯科,印加帝國滅亡。皮薩羅之所以能夠滅人國,最有力的武器其實是所攜帶的病原體。

然而,原本無馬的美洲,後來南北美都有大批野化的家馬生息。印地安人還育出新品種,以對抗美軍聞名的內茲佩爾塞族(Nez Perce),就育有內茲佩爾塞馬。可見至遲到美國開發西部時期,印地安人和馬已密不可分。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