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02-18假專家混入學術期刊讓19篇爛論文通過審查 470 期

Author 作者 編譯|李依庭

 
在學術研究中,論文發表一直是學者在升等或提升自身研究能量上重要的依據之一。因此,不乏會有些不肖學者面臨論文發表壓力或快速發表,而有實驗數據造假等不法情事發生。為了避免造假,各期刊會透過同儕評審(peer-review)的謹慎審查,才能確保一篇好的輪文在期刊中發表。

然而,近期《奈米粒子研究》(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期刊卻遭到不同以往的滲透,當中複雜的欺瞞操作也突顯違法者竭盡全力地破壞審查程序。最終,因為這次的不正當滲透,導致有19篇品質不佳或錯誤的論文在《奈米粒子研究》期刊上發表。回顧整起事件,起因於一封冒充受人尊敬的學者寄到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社的電子郵件,信中提議籌組有關奈米技術和物聯網在醫療保健中作用(the role of nanotechnology and internet of things in healthcare)的特刊。為了增加可信度,冒充者更模仿真實大學郵件地址並使用德國和英國大學相似的網域與出版社聯繫。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化學系教授品納(Nicola Pinna)、同時也是該期刊的執行編輯表示,由於來信針對特刊提出很詳盡的想法,甚至提供此領域相關研究者名單,包含完整的任職單位與電子郵件地址。所以,第一時間期刊不疑有他,將此學者列為此領域的同儕審查委員,期望往後當有相關文章投稿時能協助審查。


不久,有19篇論文快速地被《奈米粒子研究》期刊接受、發表。品納與其他審查委員注意到不尋常並進一步審查論文時,卻驚覺這些論文既不符合出版標準且品質也很差。與此同時,施普林格學術倫理小組通知品納,期刊中有可疑的電子郵件活動的足跡。但是,當他們開始著手調查時,卻發現這些電子帳戶已被註銷,甚至無法通過追蹤網域進行調查,因為證據皆已不存在。

丹麥奧爾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學術倫理和同儕評審霍巴赫(Serge Horbach)接受「 化學世界」(Chemistry World)網站訪問時表示,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應該建立專門團隊以確保同儕評審審核流程的品質,如施普林格學術倫理小組所做的事情。此外,他也稱讚《奈米粒子研究》將這次事件開誠布公、讓其他期刊有所警覺以預防類似案件,而不是為了減輕名譽損失而低調處理。

新聞來源
1. Imposters hijack journal’s peer review process to publish substandard papers, Chemistryworld, 2020.
2. Nicola Pinna et al., The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victim of an organized rogue editor network!,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020.